在解說 “be like” 之前,請看下面的對話:
Mike: What was John talking to you in the office this morning?
David: He was like “Why are you doing that?” and I was like “Actually, it’s quite fun” and he was like “No way!” and I was like “Way!”
從上面的對話可知,be like 的意思大概是「說」(to say),少數情況的意思為「想」(to think),其中 like是介系詞。所以 Mike 和 David 兩人對話的意思大致如下:
Mike:約翰今天早上在辦公室跟你談了什麼?
David:他說「為什麼你在做那件事?」,我說「其實那滿有趣的」,他說「一點也不!」,我說「有,滿有趣的!」。
再舉一例:
Kevin was like “I’m not going to Paul’s party because Tom is going to be there” and I’m like “he’s so afraid of Tom”. (凱文說「我不參加保羅的派對,因為湯姆會參加」,我心裡想「他好怕湯姆」)
在上面的例句中,第一個 be like 的意思是「說」,而第二個 be like 的意思是「想」,因為 “he’s so afraid of Tom” 並非引句。
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談到與某人的相遇時,現今說話者,尤其是年輕人,很常使用 like 這個字來引導每一直接引句。它被用作一種模稜兩可的話或表達大概意思的方式 (因為說話者已無法十分肯定當時確切的用字) 且經常帶有一些頗為複雜的輔助語言特徵 (paralinguistic features) 以重建原始的談話,並佐以臉部表情、手勢等等。
Be like 的這項用法最初是來自南加州聖費爾南多谷地 (San Fernando Valley) - 這個地區是由數個城市所構成,包括洛杉磯大半土地 - 常用的「社會方言」(sociolect,即 social dialect);這種方言叫做 Valspeak。英語中有不少新字新詞或舊字新義是來自 Valspeak。
在此之前,英文還有一些類似的工具與 be like 的作用一樣,其中比較常用的是 “go” 和 “be all”。例如:
Go:He went “Where are you off to?” and I went “Just down to the shop for some milk.” (他說「你要去哪裡?」,而我說「只是去商店買些牛奶」)。
Be all:I was all “Why isn’t anyone working?” and Mary was all “It’s lunchtime, John… calm down!” (我說「為甚麼沒有人在工作?」,而瑪麗說「現在是午餐時間,約翰,稍安勿躁!」)。
然而,這些類似的工具現在已大多被 be like 所取代。現今,be like 的這項用法已不僅限於加州或甚至美國,就連英式英語也越來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