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待在同一個空間超過12個小時,對學習會倦怠,心情也會很悶!」台東育仁中學校長李運奎不忍心學生上課、吃飯、自習都侷限在教室中,運用學校空間設計飯廳、自習廳,全校學生午餐都移到飯廳坐圓桌吃飯,且各年級分散坐,學長姊照顧學弟妹,感情有如一家人,「這樣學習效果會更好!」
育仁中學學生從早自習到夜間自習,每天超過12個小時待在學校,教師、同學如同家人,但校長李運奎發現,學生長期待在同一個空間會出現學習倦怠感,且做什麼事都在同一個地方心情會更鬱悶,於是將校園多餘空間設計成飯廳、自習廳,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另一個空間學習。
「改變最大的是吃飯心情」,李運奎說,全校大約160位學生,不同年級分散圍坐在圓桌上吃飯,教師、學長姊、學弟妹面對面一同進餐,氣氛顯得隔外親切。李運奎說:「剛開始很多人都不太敢動筷子,因為同桌的人不一定認識,但我鼓勵學長姊替學弟妹夾菜,服務年紀小的人,結果大家很快就打成一片!」
有如一家人的吃飯方式,讓原本只能坐在教室座位吃飯的學生,有了快樂的校園午餐時光;雖然這樣會讓學生必須多洗公用碗盤,工作量增加,但學生對此甘之如飴,「多洗幾個碗沒什麼,大家吃飯還可以聊天、情感交流,感覺真的很棒」,學生說,「我們藉此學會了相互服務的精神」。
自習廳也讓學生暫時離開教室,「在不同空間學習,可以讓學生轉換心情,有另類啟發」,李運奎說,最近育仁學生參加英檢成績就有很大突破,4人通過中級英檢、17人通過初級英檢,其中5位是原住民學生,阿美族的國二生范竣閔甚至衝過中級英檢,「亮眼的學習成效,就是校園加強學習空間多樣化的證明」。(聯合報/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