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 1成早學早放棄

英語教育向下延伸到國小已好幾年,但因師資不足、缺乏補救教學,學者發現,愈來愈多小學生放棄英語,升學之路提前被淘汰,未來注定考不上好的公立高中、大學。

學者認為,太早教英語,若教不好,反而提前摧毀孩子的自信,誤了前途。台師大英語系教授張武昌建議教育部,若無法全面提升英語師資,還不如把英語延後到小五教,每周上三節,才可學出效果,孩子也不致太早放棄。

研考會最近公布「提升國人英語力建設計畫」,包括落實英語標示等六大項,但沒具體提到改善英語教育,英語學者認為本末倒置,強調今年學測英文作文兩萬多人拿鴨蛋,從小沒把孩子的英語教好,等長大發現看不懂滿街英語標示,再來補救有何用?

「以前的孩子,頂多十四、五歲才放棄英語,現在很多孩子才八、九歲就放棄,未來怎會有競爭力?」台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系主任楊韻華感嘆,這兩年系上許多畢業生到國小教英語,發現約一成學童,從小三、小四就放棄英語,學校也沒補救教學,讓人既心疼,又可惜,畢竟不論升學、就業,英語都是很關鍵的一科。

以國中基測為例,今年作文除外,各科總分由六十分增為八十分,放棄英語,即使其他科都滿分,也可能上不了北市公立高中,連帶影響以後上公立大學的機會。

目前教育部規定小三開始教英語,但很多縣市小一就開始上,每周卻只有一堂課、四十分鐘,「只是玩一玩而已,讓家長安心,不能學到什麼。」張武昌指出,最要命的是,許多不專業的非合格教師根本不會教,「I’m going to the zoo.」(我要去動物園),念成了「I go to loo.」,孩子「早學還學錯,不如不學的好。」

亞洲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張湘君感嘆,許多縣市缺師資,卻又堅持從小一教英語,合格的英語老師每周要教十一個班、廿二節課,累得半死,寧可兼導師減鐘點,教學熱情兩三年就被澆熄了,沒力氣幫弱勢生補救教學,讓英語「雙峰情況」加劇,「更多人跑往低峰群」。

都會小孩學英文 也不少蜻蜓點水

學者觀察,小學生英語「雙峰現象」愈來愈嚴重,都會區一樣有人提前放棄英語,至少一兩成小學生需補救教學,但英語老師有的每周要教十一個班、廿二節課,心有餘而力不足。

台北市西湖國小英語老師孫文珮指出,不管哪個學習階段,不管英語、數學或自然,都會有學生放棄。她觀察,即使國小英語師資較充足的台北市,仍有少數學生放棄,尤其以四到六年級學生放棄的情況較嚴重,這些學生通常其他科目也不好,不見得都是經濟弱勢生。

她說,北市從小一開始教英語,但每周只上兩節共八十分鐘,只能蜻蜓點水,若下課後沒複習或補強,很快就忘記,尤其有些孩子開竅晚,更需要補救教學,否則容易失去自信。

不過,孫文珮指出,目前一名英語專科老師平均每周要教十個班、廿一節課,加上市區國小每班至少卅個人,很難照顧到所有學生,政府雖然編列預算執行「攜手計畫」,幫幾類弱勢生課後輔導,但不具強制力,政府需要更強力的作為搶救落後的學生。

「合格的國小英語老師反而想當導師,因為只教英文,太累了。」亞洲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張湘君感嘆,小學英語老師不只教的班級多、人數多、時數多,往往還要兼學校對外翻譯、各種英文比賽的指導老師等,外務繁多,教個兩三年很快就沒了熱情。

張湘君指出,根據她觀察,小學生英語需要補救教學的,可能不只一成,但英語老師心有餘而力不足,除因採大班制教學,更因帶的班級數太多,又非導師班,平時和學生互動少,無法一一釐清他們英語學不好的原因,讓補救教學更困難。(聯合報/2009-03-23)

將本文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