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ize

就這個動詞的原始意思而言,它若當不及物動詞,意為「現形;顯形;以具體的形狀出現」,如 They watched in horror as Mary’s ghost materialized before their very eyes. (當瑪麗的鬼魂就在他們眼前現形時,他們看得目瞪口呆);若當及物動詞,則意為「使實現;使具體化」,如 Mr. Lee materialized his dream in a plot of orchard land in Taitung. (李先生在台東的一小塊果園地實現了他的夢想)。

然而,這些用法現在都不及此動詞的兩個延伸意思來得常見。第一個意思是「(意外地) 突然出現」:No sooner had we set the menu down than a waiter materialized at our table. (我們一寫好菜單,服務生就出現在我們餐桌前)。若干人士批評這是不正確的用法,但這項用法已存在一百多年,且出現在一些受到高度推崇的著名作家的著作中,所以它應被視為 materialize 原始意思的自然延伸。第二個意思是「形成;成形;具體化;實現」。在這項用法中,materialize 往往用來指已被預期或期望的事物或事件,且通常用在否定結構中:The promised subsidies never materialized. (獲允諾的補貼從未落實);It was generally thought the community would oppose the measure, but no new objections materialized. (一般認為該社區會反對這議案,但新的反對聲浪並未形成)。雖然這一用法也遭到若干人士的反對和批評,但它同樣早已出現在一些聲譽卓著的文學作品中,且遵循相似的意思延伸模式。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materialize 延伸的這兩種不及物動詞用法已是標準英語。

將本文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