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嘉義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蘇復興在中國時報發表的文章/2009-06-23)
教育部擬從九十八年到一百年間實施「國小英語教育改造方案」,其中的一項改造重點為提升教師的素質。明訂此類教師須參加英檢測驗,取得中高級程度的資格,藉此逐年提升其素質。我無意批評教育部的做法是陳義過高,寧願相信這樣的規畫是出於善意,說不定還可以收到「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效果。然而國小英語教育自九十學年度起正式施行,迄今有年,為何「優質」的英語教師的培養卻還僅止於光說不練的階段?
全民英檢中高級的標準並非高不可攀。按照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訂定的標準,通過中高級檢測的應試者其英語能力已逐漸成熟,應用領域擴大,雖有錯誤,但無礙溝通,相當於大學非英語主修系所畢業的水準。該中心臚列的職務類別中提到商務、企劃人員、祕書、工程師、研究助理、空服人員、導遊等從業人員皆屬於這個層級。但這個層級的檢測仍有一定難度,並不是唾手可得,人人有份。依照我擔任大學評鑑委員的經驗,不少著名公立大學的語言學碩士班或英(外)文系學士班的畢業門檻也不過如此。
我任教的學系以前規定大學部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中高級複試,受教者普遍引以為苦,去年降低為中高級初試,但仍有不少人無法一試中的,被迫修習替代性科目才能符合畢業要求。說來或許有些諷刺,對於許多號稱為英(外)文的主修生而言,他們遲遲無法通過中高級檢測,其原因只能說是「不能也,非不為也」。
另外,依照該中心訂定的標準,英語教學人員宜具備高級能力,英語流利順暢,僅有少許錯誤,應用能力擴及學術或專業領域,其能力相當於英(外)語主修系所或曾赴英語系國家大學、研究所進修並取得學位者。我確信這樣的要求對於我的學生來說簡直是難如登天,至於其他頂尖校院的畢業生是否具備這種能耐,我則不得而知。
近幾來我經常在南部的偏遠乃至特偏學校進行英語音韻的實驗或測試,不容諱言,這些地區的師資因陋就簡,正是造成學童英語能力低迷不振的首要因素,再加上家長社經地位的疲軟,社區文化刺激的缺乏,千萬學童在英語學習上已經註定遭逢「未戰先敗」的命運。儘管學校與社區用盡心力,採取共聘、合用、巡迴教師等彈性措施,或者不勝其煩地聘用代課教師,形成「代代相傳」的奇異景象,可惜「一師難求」的困境仍然難以紓解。
英語師資的培育與派用牽涉到全國教師人力版圖的合理配置,這恐怕是教育部在推行英語教育改造方案之前,亟需嚴肅以對的課題。
訂定國小英語教師的能力門檻或許可以凸顯英語教學專業的尊榮感,或許可激發基層教師奮發向上的動力,投入在職進修;但也可能適得其反,迫使許多學校在教師聘用作業上陷入進退兩難,無材可用的僵局。因此這項措施是否真能提振全體國小英語教師的能力水準,仍在未定之天。
我是一位北縣某公立高中的英語老師,老實說,若請我的英語老師同事去考英檢,我也懷疑他們是否能通過高級的程度。一個高中老師的英文程度,若沒有能力也能流利的以英文全程授課,實在沒有資格授課。我常常在辦公室聽到老師們說錯誤的英文,討論一些我覺得不可以不會的句子,心想,這樣的程度怎有資格教授英文。然而,國家沒有任何機制檢視老師的程度,於是,發她/他25年薪水,養他一輩子。這樣的現象在我任教的歷屆學校比比皆是,明星學校、私立高中等等,稍微有點期待的我,實在也是失望及灰心。然後我們要怪學生英文不好,我想老師的責任是責無旁貸。學生來學校一週上個五至七節課英文,老師說了幾分鐘英文? 若是這樣用英文教中文,老外學的會嗎?
太多了,一時也說不完,上上下下所有有志教英語的人,都絕對要對自己的聽說讀寫程度有絕對的要求,拿新加坡比、拿香港比,一切只在動機及良心,沒有藉口的。
身為一位公立高中的英語老師,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老師,老師不說英文上課,老師也沒法流利說英文,老師沒信心用英語授課,我們要怪學生程度差,這些狀況都是其來有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