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在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指出,英語是重要國際溝通工具,鼓勵高商、高職,以及大學,將英文能力列為入學門檻,有必要的高商、高職,也可利用校本彈性時間增加英文課程。
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昨天舉行第二天會議,致理技術學院校長尚世昌指出,英文很重要,但不少高商、職學生能力不是很好,需要從頭教,然而目前高職一星期的英文 課只有兩小時,遠比不上高中,有的高中甚至一周上課超過6小時,希望教育部能增加高職英文課的每周時數,讓高商職生打好英語基礎。
吳清基說,要從課綱檢討增加英文上課時數,比較困難,每個科系或學生需要的英文能力不一定相同,且高職原本就有校本彈性時間,學校如有需要,馬上就可利用校本彈性時間來加課,但他也說,學校的需求可提課綱委員會討論。
吳清基稍早以「高等教育的新視界」為題對大學校長演講時指出,鼓勵大學將英文能力列入學門檻。
行政院、教育部等單位上月下旬舉行全國人才培育會議,國科會建議民眾加強世界語言能力,具體作法包括研議大學指考英語考科增列聽力及口說題型等。
吳清基說,指考加考英文聽、說技術上有困難,不如將英文能力列入學門檻,國中起即可開始加強英文,有的檢定考試6年有效,這樣也不會增加高中學習負擔。(聯合報/201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