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刻不容緩,教育部也編列各項補助,鼓勵學生留學、參與國際會議或出國短期研修,像是「學海飛颺」、「學海惜珠」、「學海築夢」、「公費留考」、「教育部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等諸多專案,目地就是要擴展國內高等人才參加國際學術社群的機會。
然而,許多研究生並非主修英文系所,多數對自己的英文不具信心,並缺少專業的英文學術口語訓練。以致於在課堂、研討會、演講等各種學術環境下,無法自信發表,侃侃而談,學術交流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近年不斷推行學術英文專業課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副教授廖柏森就指出,台灣大專院校的英語課程應多多重視學術英文的教學發展,「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修過英文課的同學,就能用英語表達學術內容和自己的見解,畢竟學術口說英語和一般生活英語是有所區別」。
他進一步就這幾年的自身經驗說明,「國內許多大學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也陸續把優秀的師生送出國去開會,但在用英語做論文的口語報告上還是不盡理想」。廖柏森分析,這和我們目前大學的英語教育過於注重生活化教學有關,「學生缺乏用英語表達專業研究內容、抽象思考和邏輯論理的訓練,也沒有跨文化溝通的概念」,以致於一上台就只是低著頭照唸投影片的內容,或使用大量的自創中式英文,讓台下聽眾聽得一頭霧水,完全沒有到達學術交流的目的。
「不過,這現象也不單只限於台灣人。」他舉美國加州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為例,報告發現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普遍缺乏在課堂上做口語報告的能力。廖柏森說︰「看來用英語做口語報告,似乎是非英文母語人士的共同難題和痛處。」
他最後提醒研究生,既然在國際學術界「英語」是無法避免的主導語言,解決之道就是面對它、接受它,最後好好利用它作為個人在國際學術圈發光發熱的利器。(聯合新聞網/201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