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老師兼行政 批公文…赫,寫英文

美籍老師教英語不稀奇,外籍老師還擔任正式的行政主管職務,公文上有時還會以英文簽註意見,才令人見識到國際化融入生活的實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語言訓練組長施堂模 (Thomas John Sellari),就是這個特殊的例子。

施堂模從美國來台灣20年,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他的專長是英國文學,尤其對莎士比亞有深入研究,他說,「莎士比亞的課程很有趣的,絕不是老古板。」談起上中文的淵源,他說,大學時就接觸到唐詩、老子、莊子等中國的古典文學,當時是讀翻譯本,覺得不太過癮,興起要好好讀中文的念頭,就到台灣來了。

施堂模當時只想著要學學中文就回美國,沒想到在台灣教英文、學中文,又娶了台灣太太,生了兩個兒子,就把台灣當成第二故鄉。從原本在補習班教書,後來應聘到政大任教,一年多前,政大公企中心主任陳超明找他擔任語言訓練組長,他同意試試看,成為行政單位中少見的外籍人士。

陳超明說,會請施堂模任主管,是想到語言訓練組要負責語言課程的設計,外籍人士應更能了解如何去找出更適合學習的課程模式。

由老師到兼任主管,施堂模說,「行政工作很累呀,要考量課程內容,要協調同事,幸好大家都很幫忙,但教學還是最有趣的啦。」他的中文很好,但難免有時會以英文與陳超明溝通,他笑說,「跟我說中文,我就會用中文回答,但思考還是以英文居多。」

施堂模的兩個兒子從小就在雙語環境中長大,但他說,老二反而說國語比較多,不愛說英文。不過,正值叛逆期的他們,最近回美國去跟爺爺奶奶同住,因為孩子告訴他,美國上學比較快樂。他只好尊重兒子們的決定。

對台灣的學生學英文,施堂模認為,基礎一定要打好,如果只是當遊戲,像國小一周只上一兩個小時,對學語言幫助有限,而且要學用得到的英語,要去練習要去使用,久了習慣了就學會去用。(聯合報/2010-03-22)

將本文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