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b」的正確中文名稱該是「十億分之一濃度」,並非「億萬分之一濃度」。 擁有財富三億的富翁,不能稱「億萬富翁」。「億萬」不等於「十億」;「萬萬富翁」非「億萬富翁」
日前報載「毒奶風暴」專欄,有一則報導「魚飼料也有毒 先別吃魚頭」。漁業署長沙志一說:「漁業署上周五獲悉韓國水產飼料含三聚氰胺,當日抽驗國內5家市售水產飼料時,加驗三聚氰胺,標準採衛生署公布的飼料含量標準 500ppb (parts per billion,億萬分之一濃度)。」 事實上「ppb」的正確中文名稱該是「十億分之一」,並非「億萬分之一」。
日前,當三聚氰胺的食品容許量由零大轉變為 2.5ppm (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相當於每公斤物品中含有一毫克的比例) 時,輿論譁然,林衛生署長因此黯然下臺。(註:早期的印表機標示 2 ppm,代表「2 pages per minute」– 每分鐘速度可列印兩張)。
中國人的數字單位「四位一節」:萬、億 、兆、京、垓、秭、—-。而英美人士表數字的單位,以三位一節。thousand (千,十的三次方),million (百萬,十的六次方),之後就是 billion (十億,十的九次方)、trillion (兆,十的十二次方)。註:中文的「兆」,早期亦有當成「百萬」之意,如收音機廣播頻率「兆赫」就是「百萬赫,megahertz」。
早期的富豪常稱百萬富翁 (millionaire),如今富比士對富豪都已提升至(billionaire,十億級富翁),也就是「十億美金」為基本門檻,若擁有350億美金,即稱財富有35 billion。我國數字單位「四位一節」,所以中文單位僅有「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 國內樂透頭彩得主,獲得三億、五億台幣,媒體卻一再報導「億萬」富翁,是很不正確的名稱。基於「萬的一萬倍」就是「億」,所以該稱「萬萬富翁」才正確 (早期中國人口有「四億五千萬」,教科書上以及口語上,不是一再出現「四萬萬五千萬」嗎?) 註:「億萬」是「億」的一萬倍,或「萬」的一億倍,絕不等於單位「億」!
所以,「1ppb」的正確中文名稱該是「十億分之一」,並非「億萬分之一」。(中華技術學院通識中心教師楊禮義在聯合報的線上投稿/200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