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音爭議 「一校多制」

台灣漢語、通用拼音爭議多年難休,為了跟國際接軌,有些大學只好翻譯「一校多制」,遞送國際學術期刊、校園標誌用漢語拼音,承接政府翻譯案或行政公文用通用拼音,校名英譯則是韋氏拼音,考量歷史傳承,繼續沿用。

教育部9月中旬規劃中文譯音從通用拼音全面改回漢語拼音,預定1個月內報行政院核定實施,還引起綠營立委不滿。

台灣推行通用拼音至今6年,教育部曾發函行政命令宣佈,但為了跟國際接軌,有的大學只好「一校多制」,例如遞送國際研討會的學術期刊論文、校園雙語標誌採用漢語拼音;承接政府翻譯案或行政公文則配合官方,採用通用拼音。

至於大學英文校名,考量歷史傳承,不隨政府中文譯音立場搖擺而更動。台灣許多大學校名英譯使用韋氏拼音,例如成功大學、中興大學、交通大學,但也有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奇妙譯名,例如中山大學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英文校名命為「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譯回中文變成「國立孫逸仙大學」,而非以中文校名直接音譯。

國內大學近年來推動建立校園雙語環境,從校園路標、建築物名與行政表單都有英文版本,很早推動雙語環境的淡江大學校園建物標誌就以韋氏拼音翻譯。校方表示,校園雙語標誌立下得早,考量校友回憶情感,學校還是繼續沿用,不會隨意更動。

政大公企中心主任、英文系教授陳超明表示,中文譯音是給外國人閱讀,國際約定俗成用什麼拼音就用什麼拼音,不要從政治角度決定,「就像莎士比亞的名句『玫瑰即使換了一個名字,還是一樣芬芳』,大家習慣就好,譯音方式統一最重要。」

陳超明指出,台灣中文譯音系統眾多,地址跟路標英譯混亂最困擾人民,曾有學生撰寫申請外國學校推薦函時,很困惑的問他「信封上中文地址翻譯到底要寫哪套拼音?」也有學生考完托福,因為信上地址譯寫不對,遲遲收不到成績單,亂象叢生。

拼音爭議 教部:校園標誌不用馬上換

中文譯音由「通用拼音」改為「漢語拼音」分三階段推動方案,教育部近日將提報行政院會通過後實施,針對部分大學出現三套中文拼音法,教育部表示,如果沒有涉及國際資訊交流,例如校園標誌的譯音,學校可自行斟酌是否要更換。(聯合晚報/2008-10-12)

將本文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