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本土劇一播就是四、五百集、播出時間長達近兩年頗不以為然,但這些本土劇若與美國一齣與本文有關的情境喜劇相比,那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這齣影集名叫《歡樂時光》(Happy Days),從 1974 年 1 月 15 日開播到 1984 年 9 月 24 日劇終,播出時間超過 10 年。《歡樂時光》總共播了 11 季 255 集。由於季與季之間都會相隔 3 至 6 個月,因此實際播出時間大約 6、7 年。
這些長青劇集由於播出時間長,開始時收視率都還不錯,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收視率便逐漸下滑。為了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劇情也越來越誇張、灑狗血,無所不用其極。
《歡樂時光》每一集都還有一個劇名,其中第 5 季第 1 至 3 集是同一單元,分別叫做 “Hollywood: Parts 1 & 2” (一天播兩集) 和 “Hollywood: Part 3″。這一單元有一幕是,由美國老牌電視演員亨利·溫克勒 (Henry Winkler) 所飾演的 The Fonz,莫名其妙地仍穿著他註冊商標的皮夾克滑水,並從一條大鯊魚的身上躍過 (jump the shark),堪稱灑狗血的經典之作,自不能與本土劇一定會有的車禍、外遇或生重病橋段等量齊觀。
To jump the shark 的典故如上述,所以是個相當新的片語,最初它都是用來指電視節目的品質開始走下坡,但現在舉凡好人開始變壞、生意開始由旺轉淡、政府決策品質開始變差或其他事物開始每況愈下,從此江河日下,不知伊於胡底,都可用 jump the shark 來表示,由此並衍生出 shark jump 的名詞用法。
例句:
- I can’t believe they intend to make an eighth Saw movie. They jumped the shark with that show at the second installment. (我不敢相信他們打算拍《奪魂鋸8》。他們從《奪魂鋸2》開始灑狗血)
- This education reform debate has jumped the shark. Enough, already! Let’s just make a final decision! (這項教育改革辯論已經開始變質了。夠了!我們就來做最後的決定吧!)
- The mobile phone manufacturers have officially jumped the shark. Government bailout? Puhlease! We rescue mismanagement in this country? That’s idiotic. (手機製造商已正式開始江河日下。政府紓困嗎?別鬧了!我們要拯救這個國家的經營不善嗎?那十分愚蠢)
- Puhlease 為 please 的諷刺性說法,意為「拜託;別鬧了」,如 Girl A: Look at my new bag. Girl B: Puhlease! That’s just a knockoff. (A 女:看看我新買的包包。B 女:拜託!那只是山寨版。) - The annual music festival is not just clownshoes. It’s a shark jump. (這項年度音樂季不僅荒謬可笑,而且水準越來越差)
- clownshoes 可當形容詞或名詞 (亦寫成 clown shoes) 用,前者意為「荒謬的;滑稽的;可笑的」,後者意為「滑稽可笑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