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kholm syndrome

Stockholm syndrome 意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認同加害者的某些觀點和想法,甚至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

1973 年 8 月 23 日,兩名歹徒持槍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並挾持四位行員。在與警察僵持了近六天之後,歹徒終於投降被捕。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四名曾經遭到挾持的行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罪犯懷有憐憫的情感,且表明並不痛恨歹徒,甚至還去探監。同年瑞典精神科醫生暨刑事學專家 Nils Bejerot 將此情結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相關研究發現,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以及亂倫與家暴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男女皆可能有此症狀,惟女性的比例比較高。注意:這個慣用語中僅 Stockholm 是大寫,因為它是專有名詞。

例句:

  • She didn’t want to testify against the man that kidnapped her because she suffered from Stockholm syndrome. (她不想作證指控綁架她的男子,因為她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The term Stockholm syndrome was coined in 1973.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個詞是在 1973 年創造的)
將本文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