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ery loves company

Misery loves company 是個諺語,意為「同病相憐」。這個諺語的字面意思為「不快樂的人喜歡向人訴苦」或「不開心的人需要找伴」,其中 misery 和 company 都是名詞,前者意為「不快樂的人;老發牢騷的人」、後者意為「夥伴,同伴」。

這個諺語通常被認為是英國博物學家約翰‧雷 (John Ray,1627 年 11 月 29 日至 1705 年 1 月 17 日) 所創造,但它在更早之前就已出現在英國劇作家克里斯多福‧馬羅 (Christopher Marlowe,1564 年 2 月 6 日至 1593 年 5 月 30 日) 的悲劇《浮士德博士》(Doctor Faustus) 中:”Solamen miseris socios habuisse doloris.”。這個拉丁片語的字面翻譯為 “To the unhappy it is a comfort to have had company in misery. “。

然而,這個拉丁片語的原創者並非馬羅,而是義大利歷史學家 Dominick de Gravina,他於大約 1349 年在他的作品《Chronicon de rebus in Apulia gestis》中寫了這個片語。所以,合理的假設是,這個諺語的概念甚至在更早之前就已存在。

例句:

  • Both Paul and Peter just broken up with their girlfriends, so they decided to go to clubs together – misery loves company. (保羅和彼得都剛剛和女朋友分手,於是他們決定一起上夜店 - 同病相憐)
  • Susan secretly hoped Mary, one of her closest friends, would fail, too – misery loves company. (蘇珊背地裡希望她閨密之一的瑪麗也失敗 - 不開心的人需要找伴)
將本文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