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

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 是個美國慣用語,意為「採取緩兵之計」,是指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採取迴避、拖延的態度或作法,其中 can 是「易開罐」。這個慣用語的起源無從考證,但過去幾年間在美國政壇經常與聞,因為政治人物往往必須拖延處理一些敏感或棘手的問題、挑戰或法案等。但事實上它的應用不僅限於政壇,相反地它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幾乎無處不在。

例句:

  • I don’t think we should 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 and let our offspring solve that problem. (我認為我們不應繼續拖延下去,讓我們的後代來解決那個問題)
  • You are kicking the can down the road again. (你又在拖了)
  • It looks as though congress is going to 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 again on the debt ceiling issue, but they’ll have to find a lasting solution eventually. (國會看起來似乎將再度拖延處理舉債上限的問題,但他們最終仍須尋找一個永久性的解決方案)

Down to the wire

Down to the wire 意為「直到最後一刻」。這個慣用語於 1901 年首次出現在加拿大裔美國幽默作家暨劇作家喬治‧韋爾‧霍巴特 (George Vere Hobart) 所著的《Down the Line with John Henry》一書中。此慣用語源於 19 世紀末期的美國賽馬,起初它只有字面意思,但很快就在大約 1900 年出現比喻意思,成為英文的日常用語。

在 19 世紀末期的美國賽馬,主辦單位都會在賽道終點線兩端的上方拉一條線 (wire),方便更準確地判定勢均力敵、平分秋色的馬匹何者獲勝。Down to the wire 中的 “down to” 其實與 “up to” 的意思一樣,所以整個片語的字面意思就是「交由那條線來決定」。
閱讀全文

Dead man walking

Dead man walking 意為「大禍臨頭;來日無多」,是個美國慣用語。它是在 1900 年代開始被用在美國監獄體系來指被判處死刑或預定被處決的囚犯。這個慣用語因 1995 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越過死亡線》(Dead Man Walking) 以及 1999 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 而普及化、廣為人知。

《越過死亡線》改編自海倫‧培貞修女 (Sister Helen Prejean) 1993 年完成的同名非小說暢銷書,而《綠色奇蹟》則改編自史蒂芬‧金 (Stephen Edwin King) 1996 年完成的同名小說。
閱讀全文

Have a frog in one’s throat

To have a frog in one’s throat 意為「(因喉嚨乾澀或想咳嗽而) 說話困難,聲音嘶啞」。當然啦,這些狀況是短暫的,並非嚴重的病痛,可能只要喝喝水潤潤喉或清清喉嚨就沒事或恢復正常了。這個慣用語於 1800 年代首次出現在美國。

例句:

  • Paul has such a bad frog in his throat from the infection. He can barely talk! (保羅因感染而喉嚨疼痛。他幾乎不能說話!)
  • Professor Chen had a frog in his throat, so he had a drink of water before he went on speaking. (陳教授喉嚨乾澀,所以他先喝了一口水潤潤喉之後才繼續說話)
  • Ahem! Excuse me, I have a bit of a frog in my throat from my allergies. ([輕聲咳嗽]呃哼!不好意思,我因過敏,喉嚨有點乾澀,聲音沙啞)

Clean someone’s clock

To clean someone’s clock 意為「徹底打敗 (某人);擊潰 (某人);重創 (某人);使 (某人) 慘敗」。這是個美國慣用語,首次出現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之交。

已知 clean someone’s clock 最早是出現在 1908 年,而它的普及率或使用率自 1940 年代以來一直在穩定地增加。這個慣用語的比喻意思 (figurative meaning) 來自 clean 和 clock 這兩個字的俚語意思:Clean 意為「大敗或擊潰 (某人)」,而 clock 意為「(人) 臉」(a person’s face)。

例句:

  • Peter is much bigger than you and could easily clean your clock. (彼得塊頭比你大很多,可以輕易地擊潰你)
  • The visitors really cleaned the home team’s clock tonight! (今晚客場球隊著實讓主場球隊吃了大敗仗!)

A flash in the pan

A flash in the pan 意為「曇花一現」,可用來指人,亦可用來指事物。這個慣用語中的 pan 並非「平底鍋」,而是 17 世紀火槍 (musket) 頂部的「鎖盤」(亦叫做 lockpan)。這也是大多數人認定的此一慣用語的起源。

火槍發射時,鎖盤中的火藥先被點燃,然後再點燃槍內的火藥去推動子彈的發射。如果鎖盤中的火藥被點燃後無法再點燃槍內的火藥,那麼子彈就無法射出,此時只會見到鎖盤中出現一道閃光 (flash)。

這個慣用語有時會被加上連字號變成複合形容詞來修飾其後的名詞或名詞片語,如 flash-in-the-pan talent (曇花一現的天分)。
閱讀全文

Cut to the chase

To cut to the chase 意為「開門見山;直接切入主題」。一般普遍認為這個慣用語源自電影,其中 cut 的意思是「剪輯」,亦即將影片前面慢動作的部分剪掉,直接跳到比較緊張刺激的追逐 (如汽車追逐) 場面。有人更精確地指出,它源自好萊塢 1860 年之後的無聲電影時代。這項論點不斷見諸於出版品,所以這可能是真的。但吾人沒有具體的證據來證實這一說法。

這個慣用語現存最早出現在印刷品的實例,是來自默片時代結束之後很多年的 1920 年代,而且直到 1980 年代才被廣泛使用。它有時會被加上連字號變成複合形容詞來修飾其後的名詞或名詞片語,如 a cut-to-the-chase speaking style (直接切入主題的說話方式)。
閱讀全文

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

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 意為「(用於告訴某人) 認清形勢,認清事實,正視目前的情況」。這主要是個美國用語,大多用於口語,最早出現在 1940 年代,但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因安‧蘭德斯 (Ann Landers) 而普及化,廣為人知,迄今仍是個相當流行的慣用語。

安‧蘭德斯是芝加哥太陽時報 (Chicago Sun-Times) 諮詢專欄作家 (advice columnist) 露絲‧克勞利 (Ruth Crowley) 於 1943 年創建的筆名,專為名為 “Ask Ann Landers” 的專欄撰寫文章;該專欄接受讀者來信提問生活大小問題。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