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a Houdini, pull a Houdini

Do a Houdini (act) 和 pull a Houdini (act) 為同義慣用語,意為「一溜煙就不見了;突然消失了;突然跑走或逃脫了」。它們的後面有時會如標題省略了 act 這個字,但不省略 act 的情況亦所在多有。英文中至少還有兩個慣用語的意思跟它們完全一樣,那就是 do a disappearing/vanishing act。

Do a Houdini (act) 和 pull a Houdini (act) 於 20 世紀開始使用,並於 1980 年代聲名鵲起。兩者都是美國慣用語。哈利‧胡迪尼 (Harry Houdini) 為匈牙利裔美國人,被稱為史上最偉大魔術師、脫逃大師及特技表演者。胡迪尼的表演往往都是非常成功的。他自己能從手銬、鐵鍊、繩索和約束衣中解脫出來,甚至能從「中國水牢」中逃脫。但他最著名的表演是,他曾經在倫敦的賽馬場讓一頭成年巨象從一座游泳池上方的舞台消失。
閱讀全文

There’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There’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是個諺語,意為「目前正是好時機」,其中 the present 意為「目前,現在」。這是個古老的諺語,首次出現在 1562 年,它的意思在其近五百年的應用中一直沒有改變。不過,在實際的使用上,我們有時會省略 there’s,而變成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例句:

  • A: When do you want me to start washing the car? (A:你要我什麼時候開始洗車?)
    B: Well, there’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B:哦,現在正是好時機)
  • Start studying for the big exam now, instead of waiting till the night before.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 is there? (現在就開始唸書,為這場重要的考試做準備,別等到考試前一晚才要唸。此時不唸更待何時,不是嗎?)

Move the needle

Move the needle 意為「做出可察覺或可觀的進展」,其中 needle 是指測量儀表或儀器的指針 (pointer)。這個慣用語於 1980 年代開始用作比喻意思,最初是個商業術語或職場用語,但現已普及化,用於各個領域或層面,但大多用於正面的意思,表示朝著某個目標前進或做出可觀、甚至顯著的進展。

例句:

  • It seems all my efforts to get in good with the president have done little to move the needle in my favor. (我想要和總統搞好關係所做的一切努力,對於使我處於有利的位置,似乎沒什麼幫助)
  • Is any other department working as hard as we are to move the needle on wildlife conservation? (還有其他任何部門跟我們一樣努力,在野生生物保育上做出可觀的進展嗎?)

Strong suit, long suit

Strong suit 和 long suit 是兩個很常用的慣用語,兩者為同義詞,意為「(某人擅長的) 強項;(某人的) 長處」(One’s strong point, advantage or strength)。這兩個慣用語使用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且都源於玩紙牌遊戲。

Long suit 比較早出現,最初是指在玩惠斯特紙牌 (whist) 或橋牌 (bridge) 等紙牌遊戲時一手拿了多張同花的牌 (suit),贏面較大。不久,strong suit 跟著出現,而且亦被廣泛使用。它們原本同樣受歡迎,使用率等量齊觀,但到了 20 世紀中期,strong suit 的使用率或流行程度突然急遽增加。

例句:

  • Arithmetic isn’t exactly her strong suit. (算術不是她的強項)
  • Sports trivia is one of Peter’s strong suits. (體育運動的枝微末節是彼得的強項之一)
  • Foreign policy was the president’s long suit. (外交政策是那位總統的強項)

Q:何謂「獨立分詞構句」,它與表示伴隨或附帶的 with 複合結構有何不同呢?

A:獨立分詞構句 (absolute participial construction) 跟一般的句子差不多,唯一的差別是它沒有真正的動詞,因為主動詞變成了現在分詞或過去分詞,如 The two superstars signed autographs into the night, their faces beaming happily. (這兩位超級巨星的簽名會持續到夜晚,他們喜形於色 / 笑容滿面 / 臉上堆滿笑容),在這句中,their faces beaming happily 就是獨立分詞構句。

由上可知,獨立分詞構句有主詞 (且與主句的主詞不同),但沒有真正的動詞。值得注意的是,分詞構句並不是修飾主句中某一特定字;反之,它係修飾整個主句、附加或補充資料。因此,獨立分詞構句是在表示一種伴隨或附帶的情況。
閱讀全文

Where the rubber meets the road

Where the rubber meets the road 意為「事物真相揭曉的時刻;事物見真章或見分曉的時刻」,其中 rubber 的意思由橡膠引伸為車胎。所以,這個慣用語的字面意思是「在車胎碰到路面之處」或「在車胎與路面接觸之處」,車胎管不管用立即見分曉。這個慣用語於 20 世紀中期開始在北美使用,似乎源自廣告公司的廣告詞。

例句:

  • My boss promised the company a raise after March 1st, but I was concerned if it would happen where the rubber meets the road. (我的老闆保證公司會在三月一日之後加薪,但我擔心到了真相揭曉的時刻是否會加薪)
  • Emily thought his plan was very foolish but decided to see what happened where the rubber meets the road. (艾蜜莉認為他的計畫很蠢,但決定看看在該計畫見真章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 Their plan to help the community is sound, but the city government’s continued support throughout the year will be where the rubber meets the road. (他們幫助社區的計畫是完善的,但市政府是否整年都會持續地支持該計畫,屆時才能見分曉)

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

Out of the frying pan (and) into the fire 是個諺語,意為「跳出油鍋又入火坑;才出龍潭又入虎穴」,比喻為「(境況) 愈來愈糟;每況愈下」。其前通常與 get、go 或 jump 等動詞連用。

英國政治家、作家暨哲學家湯瑪斯‧摩爾爵士 (Sir Thomas More) 1528 年在他的文章中使用了這個諺語,因此咸認他是第一位在英語中使用此諺語的人。自 1980 年代以來,這諺語的使用率或流行程度急遽增加。與其他許多諺語一樣,它通常只被引用前半部,即 out of the frying pan。
閱讀全文

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雷聲大,雨點小

英文:All sizzle and no steak (idiom)

說明:必須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使用 all sizzle and no steak 的地方都可以用「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雷聲大,雨點小」來翻譯。這個慣用語的字面意思為「只有煎牛排的滋滋聲卻沒有牛排」,相當於宣傳或吹捧得天花亂墜或說得很好聽,但實際上卻不是這麼回事或者實際上卻沒有任何作為或行動,因而比喻為「言過其實;名不符實;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雷聲大,雨點小」等意思。

All sizzle and no steak 此一慣用語來自有世界最偉大推銷員之稱的美國人艾爾默‧惠勒 (Elmer Wheeler) 1937 年所寫的一本有關推銷術的書《Tested Sentences that Sell》。書中有句話說:”Don’t sell the steak – sell the sizzle”。
閱讀全文

Kill with kindness

Kill (someone) with kindness 意為「過分溺愛 (某人);寵壞 (某人);愛之適足以害之」。這個已存在好幾百年之久的慣用語,最初是出現在莎士比亞於 1590 年至 1594 年間完成的喜劇《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 中。

不過,它似乎源自一個在 1500 年代中期頗為流行但現在已不用的英文諺語:”Kill with kindness as fond apes do their young” (愛之適足以害之,就像愛子心切的猿猴對待牠們的孩子一樣)。這個諺語的概念是,母猿身強力壯,有時在將幼猿擁入懷中時會因太用力「出手太重」而把幼猿壓迫致死。
閱讀全文

Femme fatale

Femme fatale 是個借自法文的外來語,意為「禍水紅顏,蛇蠍美人,妖姬,狐狸精」。這個名詞在描寫社會陰暗面的悲情或黑色電影中尤其常見,但在藝術、媒體、政治或社交中亦所在多有。

Femme fatale 於 19 世紀的某個時候出現在英語中並開始受到青睞,使用的人越來越多;它流行的程度在 20 世紀後半期急遽增加。這個詞的複數為 femmes fatales,發音與單數同。

例句:

  • James Bond is always able to see through the evil plot of the femme fatale. (詹姆斯‧龐德總是能識破蛇蠍美人的邪惡陰謀)
  • The movie foll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y femme fatale Suzy and young lawyer Jim, which eventually leads to a murderous crime of passion. (TheFreeDictionary) (這部電影敘述性感妖姬蘇西與年輕律師吉姆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最終以情殺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