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會考首次採計英聽 佔總分20%

國中會考明、後天登場,共有 28 萬多人報考,今天下午 3 到 5 時開放查看考場,但不能進入教室。今年會考最大變革,是首次採計英聽及數學非選擇題的成績,分別佔英、數兩科總成績的 20% 和 15%,在若干競爭激烈的都會區,可能成為致勝關鍵。

會考明考社會、數學、國文及寫作測驗,後天考自然、英語 (包括閱讀和聽力)。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指出,各科難易適中,平均答對率設定為 5 成到 5 成 5。

曾芬蘭指出,英聽考 25 分鐘,題數總共有 20 到 30 題,每題播放 2 次,第一次播完先停頓幾秒,考生若聽得很清楚,就可作答;第二次播完,再停頓幾秒,然後跳到下一題。

英聽佔英語科總分 20%,分成「基礎」、「待加強」兩級,沒有「精熟級」,心測中心會依聽力佔 20%、閱讀佔 80% 比率,換算出英語科整體加權總分及 3 等級 4 標示;聽障生免考英聽,依閱讀測驗答對題數換算出 3 等級 4 標示。

國中教育會考網站:http://cap.ntnu.edu.tw/

明年會考英聽第二天考 只有基礎、待加強2等級

明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測驗將首次採計成績,負責試題研發的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表示,英聽將與閱讀測驗分開考試,且為避免遇到設備出包要重播延誤下一考科等狀況,決定把英聽改到第二天考試最後一科才考,其餘科目也因此順序大幅調整。

據《蘋果日報》報導,明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英聽測驗將正式計分,台師大心測中心公布英語科考試及計分標準,只分「基礎」、「待加強」2等級,沒有「精熟」級;此外,考量整體會考的流暢度,明年英語科將挪至會考第二天下午考,且英語聽力將與閱讀分堂測驗,最後一節考聽力。

台師大心測中心開會後決議將英聽、閱讀分開考試且挪至第二天下午考,但成績將合併計算。明年會考第一天考試科目依序為社會、數學、國文、寫作測驗,第二天考自然、英語閱讀、英語聽力

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指出,明年英聽題目約 20 至 30 題,而閱讀部分則約 40 至 45 題,佔分比率分別為 20% 和 80%,考生成績會列出整體成績及閱讀、聽力的等級。

心測中心依據今年會考英語科題數,分析出英語科聽力答對題數和成績等級對照表,其中聽力答對 0 至 14 題為待加強 (C),15 題以上為基礎 (B),沒有精熟 (A) 等級;閱讀答對 0 至 13 題為待加強 (C),14 至 33 題為基礎 (B),34 題以上為精熟 (A)。曾芬蘭說,由於明年英聽占分比重低,有可能出現英聽成績不佳,但閱讀答對題數多,因此整體成績拿到 A 的狀況,但不可能出現英聽 C 但英語科成績拿到 A++ 的極端狀況。

高中生英語聽力變差 英聽當門檻 弱勢生更難進頂大

104 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第一次考試成績公布,因明年首度有大學科系採計英聽成績,此次創新高有逾 12 萬 7,000 人報考;英聽成績由優至劣分為 A、B、C、F 級,今年 A、B 級考生比率較去年下降,而 C、F 級則提高。不僅如此,從這次成績可看出城鄉出現明顯差距。專家直指「英語的聽、說、讀、寫都有城鄉差距」,只是台灣學生長期以來接受的是讀寫練習,聽說能力需要環境長期培養,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死背而成。

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說,明年大學個人申請有 38 校、141 個科系採計英聽成績,繁星推薦、指考入學各有 152 個科系採計。她分析以前英聽自由報考,願報考者程度普遍較佳,明年首次有大學科系採計此成績,報考人數較多,成績接近高中生平均素質。

今年 A、B、C、F 級考生比率依序約一成七、四成三、三成六和百分之三,其中 A 級比去年減少 2.51 %;另統計北、中、南 A 級考生比率依序約二成、一成六、一成四,東區僅近一成,離島僅約百分之五,洪冬桂說:「不否認城鄉差距存在。」

當台北市的建中、北一女學生都喊城鄉差距,為偏鄉學生抱不平時,教育單位更應該下鄉到國、高中端英語課教學現場看看,大部分的教學方法依舊沿襲過去,老師用中文講解文法、讓學生背誦句子,學生索然,更遑論要提升英語聽說能力。

在這樣的英語教學環境下,英聽成績要邁向「A 咖之路」只有一途,就是花錢補習。都會區的學生花大量的課餘時間、金錢上補習班或請家教,但是偏鄉地區的學生,許多人連「地球村」、「科見美語」都沒看過,甚至經濟弱勢的學生連英語雜誌都捨不得買,他們要如何加強英聽能力?

英聽能力需要被重視,必須先化解城鄉差距問題,以及針對教學現場進行改革。當大多數的學生英聽成績可以常態分布,而非呈現雙峰現象,才適合被正式採計。別讓英聽入學門檻變成制度所製造的弱勢,絆住了弱勢生的升學之路。

英聽成績可上網查詢:https://ap.ceec.edu.tw/ScoreSearch_TELC/Default.aspx,或語音查詢:(02) 2364-3677。下次英聽測驗為明年 2 月 3 日。

台大交大甄選 不計英聽門檻

104 學年度起,大學甄選入學將首次開放各科系採計英語聽力測驗成績為檢定科目,大學可自行決定是否採計。不過,台大和交大都不採計英聽成績。

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表示,台灣並沒有雙語教學環境,英聽需要有環境每天練習。目前高中師資或設備都有嚴重的城鄉差距,學生要加強英語只能去補習,但有些偏鄉連補習班都找不到。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和大學考試分發入學委員會,日前公布採計英聽檢定的校系和檢定標準,約 1 成校系採計高中英聽成績。繁星推薦約 39 校、152 系採計英聽。個人申請部分,約 38 校、141 系採計英聽。考試分發部分,約 37 校、146 系採計英聽;採計校系大多以 B 級「大致聽懂」程度為門檻。

採計英聽科系最多的是政大,共 11 個科系,集中在外語學院,包括外語、韓語、日語和歐語系等,門檻都設 A 級「幾乎完全聽懂」。

英聽成績分 A、B、C、F 四等級,過去僅列為大學申請備審參考資料,104 學年起開始納入採計科目,即英聽未達特定等級就無法申請部分校系。明年參加大學甄選入學時,若想念的校系訂有英聽門檻,但成績未達英聽門檻,即使學測成績考得再好,都不能申請或推甄。

高中英聽測驗 仍限高三生

根據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公告的訊息,104 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簡章將於 8 月 15 日起發售,仍維持高三生才能參加英聽測驗的作法,考試日期分別為 11 月 1 日及明年 2 月 3 日,高三生可擇一報考或兩次都參加。

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表示,原本推動明年度起讓高二生也能參加,但教育部打回票。教育部認為,若開放高二生與高三生一起參加英聽測驗,恐怕英聽設備不足,而且也會影響高中教學。

大考中心表示,英聽簡章 8 月 15 日起至 11 月 25 日發售,第一次考試時間為 103 年 11 月 1 日 (星期六),於 9 月 15 日起至 9 月 22 日報名;第二次考試時間為 104 年 2 月 3 日 (星期二),於 11 月 18 日起至 11 月 25 日報名。

國中教育會考英文科:英聽簡單 閱讀偏難

國中教育會考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P) 第一天第 2 節考英文,先考 15 分鐘的英聽再考閱讀,不少考生表示,英聽比學校模擬考還簡單,且廣播很清楚,不過首度加考的聽力今年並不計分。至於閱讀測驗,考生普遍反映好難,大概有 4 到 5 題長篇文章,看不太懂很難猜題,最後只能亂猜。

負責試務規劃的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今年英語科考 60 題,其中聽力 20 題不計分,另外 40 題中,預估答對 34 題至 40 題可達精熟等級,1 4 題至 33 題為基礎,0 至 13 題待加強。今年英文科全國有 3728 人缺考,缺考率約 1.37%。

今年首度舉行的國中教育會考,英文偏重生活化,有一題考附有地圖的邀請函,要考生回答主人的家是地圖中的哪一家。一名考生表示,需要看懂文章與地圖,還要正確地分辨左轉還是右轉,是比較特殊的題型。閱讀測驗則考書評、試吃宴會、賽車網頁、電影演員告別式等,最難的題目是克漏字,必須從上下文判斷時態。

據國教輔導團成員、桃園縣青溪國中教師許綉敏表示,會考英語科比基測更視重閱讀能力,文法題目減少。她說,英語非聽力考題有 40 題,其中 28 題是閱讀理解,僅 12 題是單字、文法題,顯見未來考題的趨勢;與傳統基測試題相較,難題的鑑別度相近,但閱讀的篇章較長,死背的文法、單字題比重降低,日後在學習上,不應再練習艱澀的文法題。

許綉敏分析,今年英語科考題活潑且多樣,單題部分須熟悉 1200 個課綱基礎單字及文法,題組的閱讀主題,文章體例多元,包括調查研究報告、邀請函、書評、十大城市排名等,其中題組 51 至 53 題的十大城市排名題組難度較高,具挑戰性,考生須掌握其中關鍵才能答題。

103學年度高中2次英聽 跟學測併考

高中英聽測驗明年有重大變革,大考中心昨天指出,第二次英聽測驗將與學測合併考試,即後年寒假,兩天學測考完後隔天考英聽。大考中心指出,這項變革主要是僑校反映免學生舟車勞頓,希望能與學測合併考試,第一次英聽測驗則在明年 11 月舉行。

目前高中英聽只開放高三學生才能考,大考中心之前研究開放其他年級學生報考,最後決定明年起先納入高二生,且只能參加第二次考試英聽測驗。

高中英聽第一次和第二次測驗目前分別在每年 10 月及 12 月舉行,學測在寒假 1 月、2 月時舉行,大考中心副主任沈青嵩指出,東南亞僑校建議英聽與學測合併,減少學生來回奔波,東部考生也有此建議。

沈青嵩說,大考中心討論後認為技術上可以克服,並希望讓同時報考英聽與學測的考生,盡量安排在同一個考場,今天會跟考區開會協調。

英聽跟學測合併考,明年要考英聽的高二生贊成和反對都有,台北市立人高中學生陳品安指出,英聽要靠平時訓練,什麼時候考差別不大,她贊成合併考試。

高雄市立路竹高中學生陳雄賢反對合併考試,他認為,學測之前考英聽比較好,準備學測很辛苦,考了兩天之後還要考英聽,「會有壓力」。

此外,日前傳出「英聽破解法」,第一大題 10 題的「看圖辨義」,考試時會逐一播出 A、B、C、D 選項,考生只要觀察同試場的其他學生在聽到哪個答案時低頭作答,大概就是正確答案。

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表示,「看圖辨義」是基本題型,有存在必要,不過,為免有考生利用「英聽破解法」答題,大考中心命題研究小組已在研議明年會調整考題,可能增加考題中的圖片,或者不念出選項,新題型最遲會在明年 5 月公布。

大考中心昨天公布今年二次英聽成績統計,考試總人數 5 萬 7260 人,有 4 萬 239 人考過第一次英聽,只有 8569 人成績進步,占 21.3%,72.15% 成績維持不變,也有 6.56% 的考生成績下降,比率跟去年差不多,洪冬桂說,結果顯示英聽無法速成,能力需要較長時間培養。(udn.com 2013/12/27)

高中英聽遭破解 明年改題型

103 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第二次考試周六登場,共有近 6 萬人報考,最近傳出「英聽破解法」,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昨天說,為維護考生的公平性,周六的第二次考試題目與題型跟第一次一樣,不會改變,但明年一定會改。

大考中心昨天指出,由於不開放試場查看座位,考生應上網查看考試位置,並提醒帶准考證應試。

所謂的「英聽破解法」,就是考生看第一大題「看圖辨義」時,題目逐步念每一個選項,考生只要看到多數考生聽到某一個選項時,動作一致低頭作答,大概就是正確答案。

洪冬桂指出,已交英聽小組研發,改善方向包括改「看圖辨義」的題型,或者增加題目的難度,播放題目的速度則不考慮加快,社會很看重英聽考試公平性,目前題目設計和難度讓考生有機可趁,補習班、甚至高中老師因此教學生破解方式,非常不妥,一定要改。

第一次高中英聽測驗有 11 萬多考生報名,第二次則減了快一半,只有 59871 人報考,大考中心在 27 個考區、34 個分區,共 1713 個試場舉行考試,多數考場都分成上下午兩場,加上英聽說明,每次都是考 1 小時。

洪冬桂提醒考生一定要帶准考證應試,准考證如於考前毀損或遺失,應攜帶考生身分證及相片向考區試務辦公室申請補發。洪冬桂說,已請老師加強監考,呼籲考生靠自己實力答題,不要用餘光看旁人點頭作答。(聯合報 2013/12/13)

103學年第二次高中英聽測驗 試場分配公布

根據大考中心發佈的訊息,103 學年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第二次考試將於 12 月 14 日 (星期六) 舉行,共有 5 萬 9871 人報考,較第一次的逾 11 萬人少了很多。大考中心已在該中心首頁 (http://www.ceec.edu.tw) 公布試場分配表及詳細地點;考生亦可電話語音查詢 (02-23643677)。

大考中心提醒考生,務必攜帶准考證應試,如於考試前毀損或遺失,應於當日攜帶身分證件及 2 吋相片一張,向考區試務辦公室申請補發。

英聽、英檢 2成校系列招生審查

高中英聽測驗或其他英檢成績,越來越受大學申請入學重視,英文聽力差,申請大學更吃虧,103 年大學個人申請,招生簡章明起發售,明年將有超過兩成,多達 406 個招生校系,將英聽測驗或其他英檢,列為書面審查項目,比今年激增兩倍多,包括台大法律等明星校系。

台灣學生近年來在托福、多益等英檢成績的國際排名,都不理想,聽力尤其是弱項,落後韓國越來越多,很多學者建議,大考要比照韓國加考英聽;個人申請也應參採更多元的英檢成績,以全面提升學生英文能力。

大考中心在 102 學年推出高中英聽測驗,這兩年只當成個人申請的書面審查資料,後年將當成個人申請、繁星推薦、考試分發的檢定項目,未通過檢定就落榜,英聽將成為大學入學門檻。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統計,去年只有 17 個校系將英檢列為個人申請書審項目,今年增為 118 個校系,明年更激增到 406 個校系。

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甄試,多半要審查自傳等書面資料,且列入成績,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說,若將英聽或英檢列為審查項目,沒考過的學生,雖照樣可參加甄試,但計分會吃虧。

以台大法律系為例,審查資料包括在校成績、自傳、讀書計畫、競賽成果、社團參與證明及英聽或其他英檢,占總成績達三成;像政大法律、企管系、清大材料、資工系、交大資財等明星校系,也都將英聽或英檢列為書審項目。

更多校系將英檢當成書面審查的參考資料,也有加分效果,台大明年就多達八成校系將英聽、英檢當成書審指定或參考項目。

英聽測驗報名費只有三百多元,且考試內容符合高中課程,洪泰雄建議高三生,至少要考英聽,申請大學才不會吃虧,103 學年英聽測驗,逾 11 萬人報名,多數高三生都報考。(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