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昨天結束在景美女中1個月教學實驗,雖然高中教學難處不少,他仍堅持「使用」才是學語言最好方式,並反對使用各式測驗卷,考試也應減少。
陳超明還兼任政大公企中心主任,本月起他到景女教高一英文,每天1小時,每周5天,為期1個月「挑戰現有體制」,想了解理念可否用在現場,包括減少考試,不要學太多文法且要活用。
他指出,堅持考試不要多,且反對各式測驗卷,是因為考試為評量學生學習成果,老師應該自己出。他上了一個月,也認為應該廢課綱,改以英文能力指標,因為課綱「管太多」了。
陳超明用英文上課,中文為輔,喜歡問學生問題,剛開始有的學生不太敢講英語,後來可回答英文單字,在引導之下,有的人可回答完整句子,請他簽名也用英文。
他認為,學語文一定要用,且要允許錯誤。他表示,就算是「she」、「he」、現在式和過去式等會講錯,開口講一次即使錯了,「永遠都記得。」
陳超明仍質疑「趕進度有何意義? 」他認為,「語言沒有進度,」會用一句比較重要,就算趕完進度,多數學生不會使用,「會有挫折感」。
他上課將文法比率降到最低,他認為有的太細,不太需要講,學生聽不懂,考試也不該考。
高中老師有不少難處,陳超明認為,一周上課只有5小時,不夠用,且一班40人實在太多,很難練習語文,最好降到20人,且能力分班,老師上課可加入遊戲,增加互動。
他也說,段考考太細,他這種教法,學生段考成績會有問題,但有把握教三年後,大考英文成績「會很好」。陳超明說,在高中現場挑戰1個月,收穫很多,下次希望去國中教教看。(聯合報/200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