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鑑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日本政府計畫「從娃娃開始」培養跨國人才,計畫擴大小學英語教學範圍,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實施英語教學。
報導指出,「政府教育振興執行會議」將在本月底前向首相安倍晉三提交這個提案,具體的制度設計將委託給「中央教育審議會」執行,計畫將目前日本小學 5、6 年級一星期一次的必修科目「外語活動」改為正式學科,確保由專業教師任教,並計畫從低學年開始普及英語教學。
根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鑑於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日本政府計畫「從娃娃開始」培養跨國人才,計畫擴大小學英語教學範圍,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實施英語教學。
報導指出,「政府教育振興執行會議」將在本月底前向首相安倍晉三提交這個提案,具體的制度設計將委託給「中央教育審議會」執行,計畫將目前日本小學 5、6 年級一星期一次的必修科目「外語活動」改為正式學科,確保由專業教師任教,並計畫從低學年開始普及英語教學。
不少國中生討厭英文,台東縣立新生國中英語科老師蔡佩玲,搭配讀者劇場教學方式,讓學生學英文就像演戲。很多學生覺得很有趣,甚至參加全縣英語朗讀比賽也有不錯成績。
教育部昨天舉辦國中活化教學列車記者會,邀請蔡佩玲分享活化教學方法。蔡佩玲說,傳統的英語教學強調依進度授課,「老師被進度綁架,」課教完了,並不代表學生都學會了,且未學會的學生被迫朝下個進度學習,最後只會因跟不上而放棄英語。
蔡佩玲採異質分組,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帶領程度較弱的學生,且減少教學的時間,一堂課中有 20 分鐘要練習說英文。
「讀者劇場」是蔡佩玲的教學方式之一,她將課文及相關教學內容轉化為「劇本」,學生藉由閱讀英文劇本及角色扮演,練習聽、說、讀、寫,班上所有學生都要上台說英語。
今年 9 年級的楊勛說,在上國中以前不是很喜歡英文課,但上台用英文演戲,覺得英文是一個溝通的工具,相當有趣,後來爭取參加全縣英語朗讀比賽,也獲得優選的佳績。
9 年級學生陳又莊表示,班上採分組教學,她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好處,且以表演方式學英文,上英文課也不會想睡覺;另一位 9 年級學生林芯而表示,現在碰到外國人用英文詢問及打招呼不會害怕,還可簡單對話。(聯合報 2013/03/27)
苗栗縣大湖國中為鼓勵學生多開口說英語,英語老師自製「英語口說護照」,共 9 篇生活化的情境模擬對話,學生需定期通過背誦,可互相練習對話、提升英語口說能力,學生說「有了這本護照,真的較敢說英語了!」
校長吳雲道說,大湖國中地處偏鄉,學生常因害羞不敢開口說英語,因此英語較弱,他有次在大湖市區遇上一對老夫婦,在餐廳練習英語對話,他心想「老人家都敢說英語,國中生也應該多練習」,開始請老師製作教材。
英語老師黃才玲、劉慧珠、黃志聰依照國一到國三不同程度,每個年級設計 3 篇情境對話,學生自行搭檔,每次段考前找老師背完一篇,由老師評分,最高 10 分,成績納入段考計算,希望學生從敢說英語開始,建立對英語的興趣和自信。
「Something to drink?」、「A Coke, please.」學生常利用下課時間,彼此練習背誦對話。國一學生張世麒說,他曾在外補習英語,考試對他並不困難,但要開口說英語卻會害怕,有了學校發的英語護照,多練習幾次後,真的較敢說英語了。
學生劉懿霈說,剛開始看到護照裡比較長的句子加上生字,會擔心「真的背的起來嗎?」經過老師仔細講解,瞭解對話情境,同學間也會彼此幫助,提醒單字唸法,練習起來不無聊。
劉慧珠說,英語護照多採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場景來設計對話,未來會依照學生反映的意見調整內容,甚至融入在地特色,給學生不同的刺激。(聯合報 2012/06/05)
台南市忠孝國中教師莊筱芸將東非饑荒融入英文教學,學生上網找到更多資訊,覺得生在台灣很幸福,觸動憐憫心,全班捐出八千多元給世界展望會,援助非洲挨餓的兒童。莊筱芸的用心教學,昨獲台灣微軟「創意教師競賽」國中組第一名。
台灣微軟舉辦「創意教師競賽」,鼓勵教師將新聞轉化為課程,全國約兩百位教師參賽。脫穎而出的是國小組新北市丹鳳國小蔡碩穎、鄭鈿樺、羅佳羚;國中組台南市立忠孝國中莊筱芸;高中職組新北市聖心女中陳勳慧、廖培如、許雲婷。他們將代表台灣參加三月份在紐西蘭舉行的「全球創意教育論壇」,與世界各國教師決高下。
莊筱芸是國三英文老師,不久前教到關於「加拿大小孩在網路上召到烏干達造井」的內容,決定補充資料,將東非兒童面臨飢餓的新聞也納入課程,並要學生上網找更多資料,上課時討論。
「starve (飢餓)、poverty (貧窮)、famine (饑荒)、refugee (難民) 這些英文單字對國中生很難,但經過這次課程,他們都學會了。」莊筱芸說,學生除了學到更多英文用法,也發現自己衣食無缺的幸福,有人立志長大後到國外當一年志工,全班並捐出八千多元零用錢,幫助非洲挨餓的小朋友。
獲得國小組冠軍的蔡碩穎等三位老師將《賽德克巴萊》電影融入小六資優班人文選修課,要學生討論衍生出的環境、人權及兩性等議題。蔡碩穎說,《賽德克巴萊》很熱門,班上十三位學生都跟爸媽去看了,課堂討論很熱烈。
「為何電影中,賽德克族走過彩虹橋回到祖靈地的都是男性,難道他們的祖靈拒絕女性?」蔡碩穎指出,同學對電影裡的兩性議題很有興趣,並延伸出目前社會是否仍有男女差異? (中國時報 2012/01/20)
台南市北區大港國小實施分組英語教學,並針對後段學生進行補助教學,讓學生喜歡英語,最近參加全市英語讀劇比賽,勇奪 A2 組第一名,展現學習成果。
校長吳淑美表示,英語分組教學方式,每學期舉辦成果展,讓學生透過英語讀劇表演建立信心。為了讓學生都有參加市賽機會,先舉行選拔賽,共有 100 多名小朋友報名,最後選出林雨農、吳書宇、楊朝清、侯佳葳、黃詠琪、梁喬俐、陳由晏、張品研等 8 人參賽。
上學年度該校參加英語讀劇比賽拿到甲等,日前參加市賽勇奪特優,成績大躍進,林雨農等 8 人欣喜為校爭光,並感謝英語老師邱晏熙的教導,「我們會更加努力,提升英語能力。」
大港國小的英語分組教學曾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教學團隊依照學生的程度分A、B、C、D 4 組,採取適性教學,程度最差的 D 組選擇課本重點教學,次差者 C 組以課本為教學內容,B 組除課本外,另在文法上加深加廣;A 組則另教「大家說英語」。
吳淑美指出,她與英語團隊老師經常利用中午一起用餐,大家也分享教學心得,及針對學習不佳或有問題的學生,提出改善及協助辦法。(聯合報 2012/01/09)
新竹市載熙國小教師五年前起,即以創新的教學方式,將英語融入數位繪本,提供適合台灣教學生態的分享閱讀模式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式四日擊敗全國 108 組團隊,榮獲「全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應用典範團隊」。
載熙國小團隊,多年來致力在弱勢學生的英語學習環境上的改善,運用數位繪本的行動分享學習閱讀,提供適合台灣教學生態的分享閱讀模式,並透過教學現場的思考與應用,發展出盡善盡美的台灣式分享閱讀,帶領該校學生一起探索英語閱讀的世界,並提升學生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載熙國小校長王國生並在 95 年起,即率領該校包括邱玉瑩、彭博裕、高瑩真、邱孝茹、黃昱人、陳淑卿、陳秋雅、陳慧貞及外籍老師等行政、教師組成的團隊,將現有英語領域融入資訊教學共同腦力激盪,研發出「載熙英語e把罩」創新課程。
之後陸續建置教學網站、英語魔法學院,並將內容具體轉化成計畫包括,「數位清字教學效能 — Clear word」、「句的教學 — 數位英語聽說教學」以及「數位英語行動學習 — QR code 融入英語繪本教學」等三大主題。(中國時報 2011/11/05)
新竹縣北埔鄉大坪國小替代役蔡賢信,在加拿大生活20年,擁有當地律師資格,去年返台開心從軍,擔任英語專長的教育服務役,輔導學生參加新竹縣英語團體對話競賽獲第1名,表現出色,獲得全國績優替代役。即將退伍的他,很捨不得離開學生,學生也希望「阿信哥哥」繼續陪伴他們,蔡賢信說,未來要成為大坪國小志工。
大坪國小教導主任溫清欽對阿信的表現讚譽有佳,他說,阿信是家中獨子,從小在加拿大成長,擁有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法學、經濟雙碩士,在加拿大取得律師資格,條件出色,卻一點也沒有驕氣,個性謙卑有禮,懂得為人著想,凡事任勞任怨,頗有日劇「阿信」的特質。他在校內人緣很棒,工友媽媽會為阿信準備早餐,「很有長輩緣」。
校長曾俊賢說,阿信個性陽光,很樂意付出,幫學校很大的忙,校方很倚重他的能力,「實在不想讓他退伍」。
28 歲的蔡賢信家住新北市,7 歲隨父母移居加拿大,在加拿大生活 20 年,他父親認為男生要經歷當兵磨練才會成熟,他選擇英語專長的教育服務役,去年11 月分發到大坪國小服務。
蔡賢信利用每周 4 兒童晨會時間,為學生說英語小故事,鼓勵學生主動找他練習英語會話,他會送上小禮物做鼓勵。蔡賢信協助指導學生參加新竹縣英語團體對話比賽獲第 1 名,英語教學獲肯定。
因為長期待在加拿大,蔡賢信去年剛到大坪國小服務時,對天氣不大能適應,曾嚴重過敏,因為學生和老師們的熱情,讓他很快就愛上大坪國小。
蔡賢信說,大坪國小學風自由,大坪的孩子總是主動發問、搶答,也鼓舞他的信心。他說,大坪國小校園很美,「28 年來第一次看到螢火蟲就是在大坪國小」。
「當兵是我人生最美的經驗」蔡賢信說,擔任替代役 1 年,學習許多以前沒體會、經歷過的事,是踏入職場的先修,和孩子的互動,留下許多難忘的回憶。
蔡賢信說,即將要退伍,最捨不得大坪的孩子,退伍後願意繼續協助英語教學,當大坪的志工。(聯合報 2011/10/31)
台東縣政府日前與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簽約要推動英語學習實驗專案,專案的關鍵人物之一是台東大學英美文學系助理教授蔡佩玲,她不僅在大學教英文,還是台東縣新生國中的國文老師,中、英文教學要同時進行,對她來說並不困難。她認為,「不論國文或英文,都是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真正學會。」
蔡佩玲畢業於政治大學中文系,接著拿到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到台東新生國中教國文後,又回到政大修英美文學,三年多前還到美國讀英文教學的博士,只是當時已有了現在四歲的女兒,為了早點回國,博士讀得很拚。
要兼顧國中生與大學生,又是不同的語文,蔡佩玲表示,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什麼,現在的學生並不好教,老師要花時間準備教材,還要「說服」學生好好讀、精讀。例如,她的老師政大教授陳超明曾說,老師要教會學生比教完教材更重要。她就在大學的大一英文班上嘗試,從最基本的英文教起,結果學生說,「老師,這個我們學過了。」但她反問「你確定你們都很精熟都懂得如何使用嗎?」一學期下來,經過她從聽說讀寫反覆地教學,學生大有收穫,才知道老師用心。
帶國中生則需要另用一番教學技巧,蔡佩玲說,國中生較無耐性,要讓他們信服好好讀書,真的要花時間讓教材活潑生動,很難教哩。
蔡佩玲認為,教會英文是老師的任務,她由自己教學的例子,實證只要調整做法,扎實地帶著學生學會課程內容,過程或許有困難,但只要有心、有方法,家長、老師配合,相信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聯合報 201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