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技職院校都將英檢當成英文提升指標,紛開英檢班,政大英文系教授陳超明昨天指出,這種做法不切實際、浪費錢,通過學生很少,且學生畢業後仍無法將英文用在職場。
全國技職校院英語文教育政策論壇昨天舉行,政大公企中心主任陳超明呼籲各校應推出校級的英語文教育政策白皮書,結合職場需求,訂定學生能力指標,獲得不少與會學校代表贊同。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也說,陳超明的建議他很贊同,但稱「白皮書」太嚴肅了,會鼓勵各校訂定合適的英文提升方案。他也表示,提升技職生英文,英檢只是其中之一,只要學校提出計畫讓學生進步,教育部也會補助。
陳超明指出,技職學生英文能力普遍較一般大學生差已是事實,學校要「概括承受」,教育部以英檢來檢驗學校英語教學績效,每年補助幾千萬以上經費,各校紛開英檢班,但根本是浪費錢。
他表示,數年前曾公布的數據指出,技職學生只有20%通過全民英檢初級,中級可能只有3%到5%,成績很不好,設定通過英檢目標,很少人過,對提升學生英文能力沒幫助,不切實際。
他建議各校應該訂定各具特色的英語文教育白皮書,且要全校一起來,課程應結合未來職場需求,訂定能力指標,長期計畫,而非炒短線。以工程師為例,不少銷售工程師需要接觸國外客戶,英文不好的人很吃虧,未來也難當上管理者;如要從事觀光業,需要用到的英文不難,學校可針對學生出路,擬定學習目標,讓學生活用英文。
教育部北區英語教學資源中心主任林茂松則指出,有科大設立英語能力畢業門檻,但學生不過只好「開後門」,讓學生補修學分;中區英語教學資源中心主任楊育芬說,每位學生程度不同,設立「進步門檻」比「畢業門檻」好。(聯合報/200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