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前進波蘭醫學院了,爽ㄉ勒!」最近有不少網友「呷好道相報」,描述自己到北市五星級飯店面試,馬上就被通知錄取,接著狂歡到半夜3點,「感覺有夠棒」的經驗。仲介公司也大力宣傳,強調免考托福,就可上波蘭、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的醫學院。
醫師公會聯合會常務理事何博基說,因台灣的醫學系太難考了,他有不少醫師朋友,也把小孩往波蘭送,盼第二代也能當上醫生。
但何博基說,據他所知,很多去東歐讀醫的學生,回國後即使考上國考,因沒有臨床實習的經驗,「自己也會怕,病人更怕,」多半到偏遠地區開業,或是在規模較小醫院的急診部門。
且醫師國考雖然比較容易,但還是有2/3的境外醫學系學生考不過。何博基說,醫師公會粗估,這類學生大約有3600人,因為在國外起碼都念了4年醫科,回台後多半不願放棄,還是想辦法到醫院先當實習醫師,再一年一年考。
何博基說,考量國內醫師人力的人力需求,每年醫學系招生人數都控管在1300人以下;但如果愈來愈多考不上醫學系的人跑到國外去念,將來問題會很大。
教育部高教司指出,波蘭的醫科學制與台灣不同,有4年制、也有6年制的,牙醫系則是5年制。部分波蘭醫學院設有國際班,以英語上課,不用學波蘭語,每年學費在1萬至1萬2千歐元之間,約合台幣46萬至55萬元,宿舍費用則每年約10萬台幣。(聯合報/2008-12-29)
以醫療品質之名,行保護國內醫科生之實
大學聯考是在評量過去一段時間(高中甚或是幼稚園到高中)的學習成果, 但不能代表你以後的學習態度或學習成果, 爾後數年間的表現, 需要另一次的公平而完整的測試與認證, 才能認可幾年來的努力有一定的水準, 可以當個好醫師.
國內醫科生的想法是: 我當初是1%的精英, 怎能輕易讓那些1%外的非精英來強食這個大餅呢? 但問題是, 你所謂的1%精英是甚麼? 很殘酷的, 只是代表你青少年那段時間是個精英,如此而已,你沒有權力說別人小時候不是精英,以後就不能成為精英, 就像目前社會上能上得了檯面的人物, 有幾個小時候可以稱得上是精英呢? 這種簡單的道理,小時了了的國內醫科是了解的,為何還要沉醉在自己的象牙塔裡,孤芳自賞?怯於應戰,不是最直接的心理反應嗎?
也許有人說國內醫學院的要求是如何如何的高, 每年會做甚麼評鑑(暫且不說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 大家心知肚明)… 等等, 但這又怎麼樣呢? 你受到好的醫學教育,就能表示別人的醫學教育會比你差嗎? 隨意鄙夷波蘭醫學教育的人, 到底有沒有去了解過波蘭醫學院?一味情緒性的批評與惡意栽贓(比如說別人沒實習,不能在波蘭行醫等等),是所謂台灣1%精英的為人處事原則嗎?
懷疑全世界醫學院的學歷資格,而開小門要人家參加2%錄取率的所謂學歷鑑識考試, 恐怕是全球唯一, 台灣創舉,以醫療品質之名,行保護國內醫科生之實的作法, 恐怕是太粗糙了吧!
為何不辦一個有辨識力的執照考試呢?
目前的台灣醫師執照考試是太簡陋了,台灣凡事都學美國, 為何獨獨醫師執照考試無法向美看齊?
美國甚至歐盟的醫師執照考試, 都已包括了臨床實作技能, 醫病關係技巧, 及納入OSCE(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臨床情境考試,有筆試,有口試,有標準病人可以作實際的臨床問診測試, 分3個階段考試, 國內外醫學生一齊考 以實力分高低, 那台灣呢?
考試可以引領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方向, 台灣的醫學教育在這種不入流的執照考試引領下,和世界脫軌, 有何顏面笑人家不入流? 只想以95%錄取率的醫師執照考試, 讓小時了了的國內醫科生皆大歡喜, 是愛之適足以害之, 醫院越蓋越多 ,醫學院也越來越多, 醫師的養成品質有跟著提昇嗎? 政府是該給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