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院校學生的英文程度難以提升,成為學校的痛。學者建議,教學應採分級、小班教學,不過,技職院校英文系老師直言,「不是不想分級,是只能分成一級,且大概只有國中程度。」
技職院校英語文課程發展白皮書說明會5日在台灣科技大學舉辦,有北區技專院校外語系等教學主管與會。台科大應用外語系教授、教育部北區英語教學資源中心主任林茂松表示,技專院校要做的是務實地訂出適合技職體系的英語能力指標、專業英文的十六項分類職別領域要分年訂清楚,希望透過有效的策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政大英文系教授陳超明指出,技專院校要求的英語能力更應要求實用,例如自行車工廠,需要這名員工能夠了解每一個零件的英文,當有外國買家來時,他可以立即回答客戶的問題,不用再透過翻譯。能夠教學生學會技職領域中相關的英文,就是技專院校老師的責任。
陳超明說,技職院校學生的英文可能在國中就已放棄,上了大學,又要面對討厭的英文,又被逼著去全民英檢等,對學生是折磨,老師也很痛苦,因為學生教不會! 他認為,技職院校的英文教學觀念很多是錯的,例如有學校設計3D動畫學英語,請問難道2D不能學英文嗎? 重點在學習的內容,不在設備,英語教學一定要落實到實用面。
他強調,提升技職生的英文程度不是英文老師的責任,校長、董事會更要負責,要從學校政策面去著手。可以採小班教學、分級編班學習等,同時,學習要能引起學生的動機,像可以請校友以自己的體驗告訴學生專業英文學好,進入職場才能賺更多錢等。
至於技職學生程度不佳,很難分班? 不知如何評量等,陳超明建議,如果學生程度很差,就從頭教起,改變評量方式,不要只有紙筆測驗,例如只要學生能夠在一年內背下100個專業英文的單字、能就面對它回答出三個英語問題等,這就是進步。(聯合報/201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