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第一線的國小英語老師、甚至在英語村任教的外藉老師都認為,英語村成功的關鍵在師資、課程等軟體,而非情境教室等硬體設施。
「何不充實各校現有英語視聽教室設備,讓每間教室都是英語村?」台北市劉姓國小英語老師表示,平常上課都背著字卡、玩具槌等大包教具跑班,就是希望營造情境,如果政府有預算,不如補助改善現有的英語教室,更能長久扎根。
曾獲全國優良英語教師首獎的台北縣竹圍國小老師王淑玲則擔心,研考會普設英語村的補助是否為one-off一次性的經費? 模擬實境的英語村裡有電話亭、速食店,但真正重要的是用電話與孩子對話的老師,且即使沒有速食點餐台,老師也可用紙卡做的漢堡、薯條,與孩子模擬點餐的對話。
「會不會等到補助一結束,英語村裡只剩下電話等硬體,電話那端卻少了可以對話的老師呢?」王淑玲說。
王淑玲肯定英語村營造英語環境、給孩子勇氣開口說英語的功能,但經費有限,應可做更有效運用;竹圍國小就一直希望能訓練紅樹林生態的英語導覽員,如有經費能建立一個小小基地,全校學生都能受惠。
現在台北縣英速魔法學院任教的Bryan Carli則認為,小學生的英語學習還是以學校為主,英語村的功能則在激發孩子的動機。
英速魔法學院主要服務的是偏遠地區的小五學生,Brian說,他們的英文程度差異很大,有些表現很好,有些則連自己的英文名字都不會念,因此,教材、課程安排最重要,最好按程度分組上課,藝術、運動課程再混班上課。
一手推動英速魔法學院的台北縣教育局長劉和然說,英語村的成功要素是課程內容規畫、師資,期許研考會規畫時,除了硬體建設,更要重視軟體。(聯合報/200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