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昨天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台灣學生英文程度有待加強,連博士班學生都寫出「They are no money to go to school」這種離譜句子;很多學生也缺乏普通常識,建議大學通識愈有趣愈好,要引起學習興趣。
李家同受聘擔任德明財經科大專任講座教授,在該校大學部開英文課、研究所開演算法,昨天在該校教師教學知能研習營中,以「如何教出較好的大學生」為題演講,對兩百多位教師,直接點出目前大學生英文程度到底有多差。
他說:「I sees」、「I loves」這些明顯文法錯誤都來自都會區國立高中生,但每次跟國高中老師分享時,老師表情木然,一點都不訝異,但這樣的情況卻始終不見改善。
李家同表示,大學生已經歷中學六年英文教育,居然還弄不清楚何時動詞要加S,這是因為老師不重視基本功。他也說,英文要先教最基礎的生字與文法,英文程度差成這樣,大家都教太難的,基本的卻不考,這是不對的。
有些大學近年端出全英文授課,李家同表示,仔細觀察這些大學畢業生,英文程度也沒好到哪裡去,若學生聽不懂卻採用英語上課根本不切實際。
他認為,學好英文更該先從基礎做起,以他的學生為例,每周要讀一篇文章,每周一次寫一次作文,學生要用Excel紀錄學習的生字,持續累積才有辦法學好語言。
另一嚴重問題是缺乏普通常識,若問一些人名,會回答錯誤,例如「已過世德蕾莎修女,被認為是新竹某修女」、「作家王文興變成王永慶兒子」、「戴高樂成了一種積木」。
國內通識教育也讓李家同認為「不夠有趣」,他說,學生對這些課程毫無興趣,連帶造成對通識一點概念都沒有。(聯合報/200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