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為何向「Singlish」發難?

被推崇為新加坡國父的前總理李光耀在公開場合承認「新加坡的雙重語言教育政策失敗了」。

對不起 (I am sorry) 在新加坡通行的英語說法是「Sorry lah」。「lah」是漢語中「啦」的意思。如果在新加坡為求得對方同意而使用「is it?」這個詞,就會被認為是帶有諷刺語氣,人們會立刻皺起眉頭。在新加坡「Yes」被說成「Yar」。疑問句中有「ka?」,它的語源是漢語的「了」。把「r」發成「l」音,very就變成了vely,already 變成了 oreddy。這些就是新加坡英語,即「Singlish」的典型表現。

中國也有類似問題。中國式英語也叫作「Chinglish」。告別時的「good-bye」變成了「bai bai」,而大城市的多處加油站 (gas station) 則用不明國籍的英文「oil gate」來替代。

印度式英語「Hinglish」就「更勝一籌」。延遲、推遲的 (postpone) 的反義詞就用了在英語詞典裡找不到的「prepone」。 Airdash (乘飛機急趕)、eve-teasing (性騷擾) 等,如果不是印度人就很難聽得懂。此外,「chugger」是 「charity」與「mugger」的合成語,是指在街頭上募集善款的人。「rock up」是到達;「hoover」是快吃的動作;「ruby murray」是咖哩的俗稱。

日本人也沒有落伍,他們把個人用電腦 (personal computer) 稱作「pasocon」。因為與正宗英語距離甚遠,也就把日本式英語稱作「Janglish」或者「Japlish」。

這樣的怪現象之所以出現,就要歸咎於使用雙重語言。特別是像新加坡這樣由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構成的國家更為嚴重。在全世界裏裡用雙重語言的國家究竟有多少呢?

據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 介紹,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國家有20個,其他還有第一語言或通用語言 (38個)、通用語言 (14個)、第二語言 (47個)、第三語言 (6個) 等。使用英語的國家有125個,超過了全世界國家數 (243個) 的一半。

那麼,難道要禁止雙語政策嗎? 韓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秘書 Park Yu-dong 說:「李光耀沒有說雙語政策有問題,而是說英語與中文混雜在一起的 Singlish 有問題。」

雖然新加坡開展了正確使用英語的運動,但 Singlish 仍像病毒一樣大範圍地擴散了,就連知識份子也在使用 Singlish。當然,這不僅是僅新加坡的問題。Tagalish (菲律賓的塔加路語加英語)、Hinglish、Chinglish、Konglish (韓語式英語) 等已氾濫成災。即使有這種副作用,各國仍在擴大雙語政策。

法國總統沙克吉上月在師生面前演講時強調了外語教育,他說:「學生最少要掌握2種語言。」目前,非洲國家也積極參與其中。(朝鮮日報中文網)

將本文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