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ays a bridesmaid, never a bride 的字面意思為「總是當伴娘,永遠當不了新娘」,但現在大多用於比喻,意為「總當陪襯;總當配角;總是扮演綠葉角色」,尤指政治人物在重要的公職選舉中落敗、球隊或運動選手總是在重大比賽或決賽中敗北,成了當選者、獲勝球隊或對手的陪襯;抑或指某人在演藝事業或其他情況中,雖有潛力但卻一直擔任配角或綠葉角色 (如陳漢典)。
這個成語可能源自古時候一項迷信,認為運氣不好的女子才會當超過兩次的伴娘,所以當了第三次伴娘的女子將招來厄運,致使她們永遠結不了婚。這項民間傳說在古時候可能有點道理,因為在早期的村落,適婚男子人數有限,女子擇偶對象自然不多,當某位男子結婚、告別王老五身份時,那表示她們又少了一個結婚的機會。
這種對可能永遠結不了婚的恐懼於 1925 年被美國漱口水公司李施德霖 (Listerine) 利用來促銷漱口水,當時該公司的廣告口號是 “Often a bridesmaid but never a bride” (經常當伴娘,永遠當不了新娘 - 暗示使用該公司漱口水可改善結婚機會)。這個成語後來演變成 always a bridesmaid, never a bride,有時簡寫為 always a bridesmaid,讓 never a bride 不言而喻。這成語亦不時用作複合形容詞,寫成 always-a-bridesmaid-never-a-bride 或 always-a-bridesmaid。
事實上,這成語共有三個版本,除了 always a bridesmaid, never a bride 外,還有 always the bridesmaid, never the bride 及 always a bridesmaid, never the bride 的寫法或說法。例如:
- Michael worked with a host of great actors, but somehow was always a bridesmaid, never a bride. (麥可跟許多大牌演員合作過,但不知怎樣他總是扮演綠葉角色)
- Always the bridesmaid, never the bride: Sherry Kettner, 31, from Arkansas has been a bridesmaid 13 times – but is still single! (Daily Mail) (總是當伴娘,永遠當不了新娘:阿肯色州 31 歲女子 Sherry Kettner 已當了 13 次伴娘 – 但現今仍然單身!)(每日郵報)
- He’s been an always-a-bridesmaid Golden Horse Awards hopeful for many years. (多年來他每年入圍金馬獎,但最後都落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