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當郵差是份穩定的工作,加上收入不惡,因此有許多人爭取。不過,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注意到,在台灣當郵差也是一項風險極低的工作,除了偶遇惡犬追逐外,幾乎沒有人身安全上的顧慮,而其他郵政人員更是安全無虞。
然而,美國的情況與台灣可謂大相逕庭。自 1986 年起美國就發生至少 20 起郵政人員在工作場所射殺主管、同僚、警察和民眾事件。第一起郵政兇殺案發生在 1986 年 8 月,奧克拉荷馬州一名郵差射殺 14 名同僚並射傷另外 6 人,嫌犯最後舉槍自盡。據保守統計,自該年至 1997 年,美國郵局發生的槍擊事件至少造成 40 人死亡。
雖然官方的統計數字顯示,美國郵局的兇殺率低於其他工作場所的兇殺率,但不管原因為何,或許是郵差或其他郵政人員那種一怒之下就不分青紅皂白、殺人不眨眼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自 1993 年底起,美國人開始使用 “go postal” 這個俚語來形容那種怒從心中起、恨從膽邊生,腦海興起殺人念頭的「勃然大怒;瘋狂式的暴怒」,情緒失控的瘋狂程度更甚於 go bananas。
1995 年電影《獨領風騷》(Clueless) 為 go postal 作了免費的宣傳,因為該片的對話中多次使用 go postal,從此這片語聲名大噪並成為日常美語的一般性詞彙,不過意思上已沒有那種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的肅殺之氣了,僅單純地意為「勃然大怒;怒火中燒」,如 Mom will go totally postal when she finds what you’ve done to your girlfriend. (當媽媽發現你對你女友所幹的好事,她一定會氣炸了)。值得注意的是,英國人甚少使用這一美式俚語。
Go postal 這種「go + 形容詞」的結構,通常表示主詞處於某種狀態或由某種狀態往另一種狀態轉變,往往指不好的轉變。顯然地,go 在此結構中是當連綴動詞 (linking verb) 用。一般而言,「go + 形容詞」結構大多能從字面上看出或猜出大概的意思,如 go hungry (挨餓)、go mad (發狂)、go wrong (犯錯,出錯)、go green (變綠了;邁向環保)、go bad ([食物] 變質了);然而,有些「go + 形容詞」結構則無法從字面看出它們的意思,如 go postal、go Dutch (各付各的帳)、go straight (改過自新;正正當當地做人) 以及現今非常盛行的 go viral (在網路上爆紅)。就 go viral 而言,這個片語通常用來指影片、音樂或笑話,如 A video of four youngsters dancing on a rainy street corner has gone viral. (一支顯示 4 個青少年雨中街頭跳舞的影片在網路上爆紅);After the video went viral, visitors to our blog doubled overnight. (那段影片被PO上網後,我們部落格的點閱人數一夜間暴增一倍)。
是Go Postal 不是Go P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