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翻譯做生意 外配快樂拚經濟

遠嫁來台的東南亞女性,為活出一片天,有人利用語言優勢在補習班教美語,或苦讀中文取得資格成為移民署翻譯,有的動腦筋鎖定外勞商機,在工業區擺攤叫賣家鄉菜和物品,每月可以淨賺五萬元,顛覆一般人以為外配苦命刻板形象。

南台灣高雄的楠梓加工區,光是外籍配偶就有七百一十六人,加上上萬的外勞人口,堪稱南部最「國際化」區域。

嫁來台灣已十七年的黎瑞芳,黝黑膚色加上談話時濃濃鄉腔,給人第一印象就是越南人。然而她的謀生之道,既非勞力,更不靠美色,而是在移民署擔任翻譯工作,指導外國人士填寫文件,協助移民署人員翻譯中英文。

「語文就是競爭力!」黎瑞芳說,來台後也曾待過工廠、廚房,但孩子出生後為教導孩子說中、英文,硬著頭皮從ㄅㄆㄇ、ABC開始學起,沒想到後來變成求職利器,不僅讓她得以進入移民署服務,現在還是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的指導老師,協助社福機構視察外勞生活。

從菲律賓嫁來台的馬里茜,則是看準加工區龐大外勞利基,緊抓住遊子思鄉情緒衍生出來的無窮商機,發揮廚藝炒出道地家鄉菜,趁深夜外勞上班之際,在加工區出入口當街叫賣,獨一無二的商品加上免房租,讓她一個月可以淨賺五萬元。

菲律賓的佐璱芬腦筋更精明,不僅替外勞租屋賺佣金,更與娘家配合,在台尋找二手影印機託運回故鄉轉手販售。另外,懂甜點製作的她也會接洽外國美食展,每月多賺萬把塊錢絕無問題。

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輔導員黃國良指出,台灣家庭為求經濟穩定,幾乎都是夫妻倆共同打拚,用雙薪撐起家庭,但對新移民家庭而言,狀況卻是完全相反,「越貧窮,越不放手!」能像上述個案走出家門的比例並不高。

長期服務外配家庭的高雄生命樹關懷協會理事長張孝英表示,協會調查發現,凡是妻子有工作或熱中社交活動,不僅有助改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更是和樂。他認為若財務狀況確實難由一人獨撐,應該多鼓勵新移民太太外出工作,夫妻倆攜手擺脫貧窮。(中國時報/2008-09-01)

將本文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