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t vs. fillet

Filet 和 fillet 都意為「(去骨的) 肉片、魚片」,以牛或豬為例,它們都是切自牛或豬腰部的裡脊肉 (tenderloin - 字面意思就是嫩肉)。然而,fillet 是個比較普遍性的用語,而 filet 通常用於法式料理,因此大多出現在源自法文的菜名中,如 filet mignon (菲力牛排,又叫做免翁牛柳,其中免翁就是 mignon 這個法文字的音譯)。

字典將 filet 列為 fillet 的一般美式拼法,但美加地區的報章雜誌或在書寫時對 filet 和 fillet 的用法其實並不一致。有的甚至將 filet 用在與法式料理無關的上下文中,實例屢見不鮮,如 Divide the vegetables evenly among four plates, and top each with a sea bass filet. (將這些蔬菜平均分成四盤,每盤再放上一塊海鱸魚片) [Chicago Tribune]《芝加哥論壇報》,有的則使用 fillet。在北美以外的國家,fillet 則受到絕大多數人的偏愛,如 A thick 4-ounce piece of fish fillet takes 10 to 15 minutes to cook. (一塊 4 盎司重的厚魚片需要 10 至 15 分鐘的烹煮)。

Kuso 英翻中 My angel 變成馬英九

某通訊軟體近日瘋傳一張英翻中正確與錯誤答案的對比照片 (見文末圖片),左邊是正常的英翻中,將「Her mother saw you on Wednesday.」翻成「她母親星期三看到你」,右邊則是 Kuso 版,雖然翻譯錯誤,但細看時才發現,該答案符合英文發音,還惡搞餿油時事,變成了「喝了媽的餿油,俺穩死的!」這使人想起不少人在學習英文時會在一旁用國字或注音符號標註唸法的作法,讓人不覺莞爾!

惡搞的英翻中還不只一例,其他還有「My angel will buy a car. (我的天使將買一部車)」音譯為「馬英九會跛腳」、「How long been maze war coming? (迷宮戰爭來臨多久了)」則變成「郝龍斌:沒事!我扛咩!」、「John Eva shall be Papa. (約翰愛華要當爸爸了)」則被翻成「江宜樺想必怕怕。」一連串錯誤但搞笑的音譯笑翻網友,也吸引眾人轉發分享。

Kuso 英翻中

怕輸

英文:kiasu /ˈkiːəsuː/ (n., adj.)

說明:kiasu 這個字源自新加坡,是閩南語「驚輸」的音譯。《牛津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 於 2006 年將其收錄為英文字。根據 OED 的定義,kiasu 意為「(名詞) 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心態」/「(形容詞) 害怕錯失機會的;貪婪的,貪得無厭的」。Urban Dictionary (UD) 則直截了當地將其直譯為 “afraid of losing out to other people, afraid to lose out”。由修杰楷、卜學亮等人主演的國片《做你愛做的事》,英文片名就叫做 Kiasu。

事實上,OED 對「kiasu (怕輸)」的解釋並不是很貼切。「怕輸」應該是害怕吃虧,愛比較,輸人不輸陣,死愛面子之意,此乃華人社會的通病,不是嗎。

例句:

  • I should have gone two hours earlier: the kiasu in me is growing. (我原本應該提早兩個小時去:現在我心裡越來越怕輸) (OED)
  • These parents are so kiasu! School hasn’t started yet for their Primary One children and they’re already buying tons of assessment books. (這些父母很怕輸在起跑點!學校都還沒開學,他們已為他們國小一年級的小孩買了一大堆的評量) (UD)

漢語成英語新字新詞最大來源

土豪、大媽 可望進牛津詞典

「Tuhao 土豪」有望攜手「Dama 大媽」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已引起大陸民眾廣泛的討論和關注。數據統計,目前牛津英語詞典有 200 餘個包含中文淵源的詞彙。事實上,許多漢語借詞已經在英語詞彙系統占據一席之地,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報導,大陸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宙啟斌教授說,「ganbu (幹部)、guanxi (關係) 等詞多年以前就正式進入了牛津英語詞典。tofu (豆腐)、Peking duck (北京烤鴨)、chow mein (炒麵) 已進入了外國人的日常生活用語。cheng-guan (城管)、dia (嗲) 等詞也在英語中產生一定影響」。

總部設在美國德州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布報告指出,自 1994 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詞彙中,中文借用詞數量獨占鰲頭,以 5% 到 20% 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

音譯造新字 傳遞異國感

師大翻譯所所長廖柏森表示,因為中國大陸國力增強,全世界媒體都予以關注所造成的文化現象,很多西方媒體都偏好以音譯造新字,一方面可以產生異國的風味與感覺,一方面也可以更精確地傳達該字在中文世界的意義。

他說,西方讀者很喜歡如此,他們很關心中國的發展,對中國充滿好奇,而這種新創的字,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以及那種強烈的異國的感覺,如果用英文的舊有字去描述,反而喪失了新鮮感,沒有新意。

大陸的人大政協「兩會」一詞,也已變成了 lianghui,是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最早使用;還有貨幣單位 jia (角) 和 yuan (元) 也已被收入英語詞典,有趣的是,yuan 這個詞現在還可以用來泛指錢 (money)。

漢詞語進入英語,或多或少經過一定改造。改造方式有音譯、意譯、音意合譯和音譯加詞綴。例如,漢語拼音「太空」(taikong) 和希臘詞「nautes」(航行者) 組成英語單詞 taikonaut (太空人),用來指中國航天員,現已收錄牛津詞典中。(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Udn.com)

扯 牛肉麵音譯New Row Mian

第七屆台北國際牛肉麵節下周四開幕,北市府將其直接音譯為「New Row Mian Festival」,昨遭議員批「老外會笑掉大牙。」有民眾也揶揄「何不用台語音譯」。學者則指此譯法無推廣效果。

市議員秦儷舫昨質詢市長郝龍斌,指牛肉麵節海報譯為「New Row Mian Festival」,讓外國人笑掉大牙。郝也說,曾看過招牌寫「Boo Tai」,後才搞懂是「補胎」,英譯要重視國際化。

商業處長劉佳鈞稍後受訪時說,2005 年開辦牛肉麵節時,英譯為「Taipei Beef Noodles Festival」,但當時的市長馬英九建議研究音譯,後經美食專家討論定案;督導此活動的副市長陳雄文昨說不會改變譯法。

主張音譯的美食專家吳恩文說,日本壽司英語也音譯為 Suchi (Sushi) ,可方便老外記住。

來台旅遊的老外 Steve 對「New Row Mian Festival」霧煞煞,問:「What’s that?」(是什麼?);另有民眾揶揄「何不用台語音譯?」

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說,音譯若不似「Suchi」簡潔,無推廣效果,他會譯成「Beef Noodles Festival」。(蘋果日報 2011/11/11)

Q:阿拉伯人名 (如 Bashar al-Assad) 中的 al 為何沒有大寫呢?

A:Bashar al-Assad (巴沙爾•阿薩德) 是敘利亞現任總統,為已故總統阿薩德 (Hafez al-Assad) 的次子。阿拉伯人的姓名頗為複雜,而人名中的 al 為定冠詞,一定小寫。許多阿拉伯人都在他們的姓名中使用 al 或它的變體。新聞界通常省略 al,所以 Bashar al-Assad 往往被寫成 Bashar Assad。由於 al 是冠詞,因此在翻譯阿拉伯人名時切勿將它音譯進去。不過,無論是 Bashar al-Assad 或 Bashar Assad,第二次提到時都寫成 Assad。

阿拉伯國家的報章雜誌名稱和地名都會使用冠詞 (往往還會加上連字號),如 al-Ahram (「金字塔報」– 埃及第一大報)、al-Fajr (巴勒斯坦「黎明報」)、el-Alamein (阿拉曼 — 埃及北部的地中海濱海小鎮) 和 Dar el-Beida (達爾貝達 — 摩洛哥第一大城和海港。事實上,Dar el-Beida 就是世界知名的卡薩布蘭加 Casablanca。Dar el-Beida 是阿拉伯文的名稱)。

許多阿拉伯人名中都會有 Abd, Ibn, Bin 或 Abu 等字,Abd 意為「…的僕人」(servant of),Ibn 和 Bin 意為「…之子」(son of),而 Abu 意為「…之父」(father of),其中最知名的當非恐怖組織「蓋達」(al Qaeda — 但新聞報導經常將 al 寫成 Al) 首領賓拉登 (Osama bin Laden) 莫屬。這些字不能單獨存在,必須與其他字連用或結合在一起,如 Abdullah (阿布度拉 — 阿拉伯人常見的男性名,意為「真主阿拉的僕人 (servant of Allah)」)、Abu Nidal (阿布尼達爾 — 1970 和 80 年代世界知名的頭號恐怖份子。Abu Nidal 意為「鬥爭之父 (father of struggle)」)、Bin Laden 和 Ibn Saud。

Abd, Ibn, Bin 或 Abu 在其所構成的人名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所以第二次提到時不可僅寫成 Abu 或 Nidal,亦不可僅寫成 Bin 或 Laden,而須寫成 Abu Nidal 及 Bin Laden;因此,中文翻譯須將 Abu 和 Bin 音譯進去。當 Ibn 和 Bin 前面有其他名字時,它們通常小寫,如 Osama bin Laden 和 Abdel Faisal ibn King Aziz al-Saud (沙烏地阿拉伯已故國王費瑟 — King Faisal — 的全名)。

新北市譯「New Taipei City」內政部有意見

五都明將改制升格,當選新北市長的朱立倫打算將城市英文名從 XIN BEI CITY 改為 New Taipei City,內政部政務次長簡太郎昨說,依規定,地名譯寫以音譯為原則,朱不能擅自「改名」,若要採意譯,須提報內政部核定。

依規定應用音譯

內定新北市新聞局長林芥佑說,英文名「New Taipei City」是民意所趨,朱立倫原本就要去函請中央裁示,將在上任後批示公文。

內政部官員說,《標準地名譯寫準則》規定,標準地名譯寫以音譯為原則,除非含有描述地名性質的屬性名稱,才採意譯,但也有例外:因當地歷史、語言、風俗、宗教等原因,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者,不受此限。

簡太郎說,朱立倫若要改為意譯,就要向內政部提出說明,經審核後才能改,但若叫「XIN BEI CITY」則不需提報程序。

網路上對此意見分歧,從事傳播業的賴昱伸在臉書發起「我反對新北市英文翻譯為New Taipei City」連署,他說,冠上New的城市,若非被殖民、新移民所創立,就是舊都市的新開發區,「新北市既非台北市民移民所建立,也不是附屬於北市的新開發區。」另有網友發起「XIN BEI是三小! 林北不要當 XIN BEI CITY 市民」連署,支持改名 New Taipei City。有民眾認為「New Taipei City」好聽,「XIN BEI CITY」簡寫「XB」太難聽。(蘋果日報/2010-12-24)

緊急開關用「考克」 台鐵不改 英文直譯 民眾投訴看不懂 竟拖1年半

去年5月《蘋果》曾報導,台鐵區間電聯車車門旁指示牌使用「緊急考克」一詞,令人看不懂,當時台鐵允諾改正為「緊急開關」,沒想到事後內部開會,認為更改工程浩大,竟不顧外界觀感,決定不更改,今年10月又有民眾抱怨看不懂。台鐵表示,經內部再研議,已決議更改。學者表示,指示牌用字應讓民眾一看就懂,台鐵允諾會更改用字卻未更改,實在不應該。

台鐵「阿福號」區間電聯車去年5月遭民眾投訴,車門旁指示牌寫:「椅子下有上下車門緊急考克」,對照英文是「Entrance door emergency cut out cock is under the chair」,台鐵直接將 cock 音譯成考克,令人看不懂。當時台鐵稱,「考克」是技術人員用專有名詞,近日將改為「緊急開關」。

但今年10月《蘋果》又接獲搭台鐵電聯車通勤的溫姓學生投訴,指車門旁的指示牌用考克一詞,令人霧煞煞,「我跟我同學都看不懂是什麼意思,太誇張了!」顯見事經近一年半,台鐵還是未改正用詞。

對此,台鐵機務處車輛科科長邱家財表示,考克是手動打開自動車門的裝置,主要用於緊急逃生,這個詞是技術人員所使用的專有名詞 ,去年5月媒體報導後,經內部研議,考量若更改會牽涉相關檢修規章及車輛運轉使用手冊的修改等,才未更改,既然至今仍有許多乘客反映看不懂,經內部再次研議,才決定更改成「緊急開關」,預定3個月內會將160輛車指示牌全部更換完成。(蘋果日報/2010-11-05)